景氣低迷中的企業家行為
憋到一定時候,該淘汰的淘汰,該重組的重組,該兼并的兼并。要是日日景氣,“六億神州盡堯舜”,海爾到哪里去吃“休克魚”,科龍又在何處可以精挑“生猛海鮮”呢?
《哈佛商業評論》經常將幾十年前的老文章拿出來重新刊登,因為,這些老文章中閃爍的智慧并不隨時間湮滅,相反,它們歷久彌香,讀者溫故知新。這里,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授權本刊刊登的本文即屬此列,它作于十年前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后的經濟蕭條中
景氣低迷,是目前許多廠家面對的一個現實。本文試圖提出,企業和企業家在景氣低迷時期的行為,對長期經濟增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題目從何談起?我想還是先從幾個故事開始。
故事里面大有學問
第一個故事是冰箱的門。冰箱原來都有個門把——鼓出來的那么一個物件。但是你現在到商場里看,大部分冰箱的門都是“暗開”的了,就是沒有門把了,只是在門的上邊,開一道暗槽。這當然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發明創造。但是,對于住房面積比較小的許多中國家庭來講,這個小小的改進有其功效。因為許多家庭希望冰箱有裝飾功能,放在那里比較好看一點。沒有門把的冰箱門,可以滿足這么一點需要。事后來看,這件事平淡之至。但是對于第一個做出沒有門把的冰箱的工廠來講,就不簡單。生產線要改,模具要改,其他設備要改,工人習慣的生產工藝和流程也要改。那么,誰在中國第一個生產出沒有門把的冰箱來的呢?據科龍集團主管技術的陳福興副總裁講,是科龍。什么時間?1988年至1989年。為什么在那個時間?因為不景氣。冰箱生產“過剩”,要競爭圖存,不拿出點新的東西,商場和顧客如何會買你的賬?你聽,這個故事是不是有點意思了?企業為了對付不景氣,加快了創新活動。你再問下去,果然就是科龍的一條發展線索。冰箱的門可以兩邊開,第一個也是科龍在國內生產出來的。門可以兩邊開,冰箱在房間里的擺法就多了。冰箱可以就著房間,而不是房間必須就著冰箱。什么時候搞出來的呢?就是前兩年業內人士普遍抱怨宏觀調控把經濟調下來的時候。去年以來,市場更“冷”了??讫埖漠a品可就更“花”了。他們率先引進“熱轉印”技術,在冰箱門體上壓膜制成大面積圖案,高溫成型,永不脫落。冰箱的裝飾性更強了。
這只是講了一扇冰箱的門。創新的背后是投資、技術改造和管理??讫埖能壽E非常有意思:每逢景氣低迷就大手筆投資。去年、今年,科龍在成都收購成都發動機廠的一個車間,在西南建起一個冰箱生產基地。一家伙投入2.5億元現金,把原來整個車間推倒。潘寧(科龍老總)的理念是,市場低迷,大家難過,我擴大規模,提高競爭門檻,等到下個市場高潮來到時,科龍已經準備好了。你總不能說,等市場熱點來的時候,你才去推倒車間建生產線吧。潘寧講的這一條,不是什么點子大王的秘訣,但就是很難做到。就是把這個方子告訴天下所有老總,也不是個個都可以照做的。在景氣低迷時大投資,你要多么雄厚的實力、多么穩健的財務基礎和多么好的信用!這樣講起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