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住民女性三十年:消失的“大陸新娘”“越南媳婦” 與“女移工”
“我的愿望就是,讓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偏見就留在我們這代。新住民值得和普通人一樣,活得平安、康健、有尊嚴?!?/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2021年11月9日,一場在臺百名陸配回娘家活動在桂林舉辦。(圖文無關)。
“越南人中秋提燈籠,彰化人中秋吃烤肉?!?/p>
來自越南的瑞秋,永遠無法忘記26年前的那個中秋,她只身一人坐飛機到臺灣成親。夫家的幾個親戚開著自家的面包車來接機。車里男人們討論著晚上的烤肉大餐,悶熱的車廂讓她有些透不過氣。
白色的面包車在機場高速飛馳,瑞秋望向窗外大片大片的荒地,曾不止一次覺得自己被騙婚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一大批像瑞秋一樣,來自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婚姻移民和勞工移民搬遷到臺灣地區,其中,九成多的婚姻移民為女性。這些姐妹成為了支撐臺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股新力量。
三十年間,為生活奮力打拼的她們,曾被冠以各種標簽。但最終,“新住民女性”的名字將她們聚在一起,讓她們努力被社會看見。
在教到新住民議題時,臺灣世新大學教授夏曉鵑常常會在課上畫一張大大的陰陽兩極圖,然后告訴學生:“我們同在一個圓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凝視彼此的焦點應該在于看到我與他人的‘關聯’,而不是‘差異’?!?/p>
疏離于時代的“異鄉人”
“大陸妹、大陸新娘、外省人、外籍新娘、新住民……”王玲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細數著她從泉州老家嫁到臺北后,被冠以的一個個標簽,就好像在述說一段并不光彩的歷史。
她今年48歲,是上世紀90年代嫁到臺灣的數萬名大陸人中的一員。
1998年到臺灣后,王玲就一直住在這個60來平方米的居民樓里。居民樓前密密麻麻停著的摩托車,阿公阿嬤的花花草草,以及寫著大陸臺灣各個地名的小吃車,擠占著人們通行的空間。
30年前,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忙于進行大規模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遭遇了人口問題的沖擊。
1993年,臺灣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7%,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同年,臺灣地區的生育更替水平卻不到1.7,也就是說,平均一對夫妻只有1.7個子女。加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催生了巨大的勞工缺口,臺灣社會面臨著棘手的人口轉型危機。
至此,人口問題成為困擾臺灣地區社會發展的長期難題。2021年,臺灣地區人口普查分析報告顯示,臺灣地區工作年齡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而老齡人口則快速增加至367.1萬人,占臺灣地區所有人口的15.9%。臺灣地區正加速進入“高齡社會”階段。
勞動力市場的缺口和較低的生育率,催促著臺灣地區當局向低技術勞工和外籍婚姻敞開大門。相對較高的薪水和對現代化城市生活的想象,讓當時的臺灣,成了炙手可熱的人口流動目的地。
根據臺灣統計部門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大陸籍的配偶人數為35萬余人,其中九成多為女性。這一數據的增速曾在2003年達到峰值。2003年,大陸配偶在臺結婚登記達到3.4萬多件,占當年所有婚姻登記的五分之一。
同樣奔赴臺灣的,還有大量來自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移民。
出生在越南南部保祿市的瑞秋,是在1997年中秋節那天嫁到臺灣彰化的。19歲的她在越南能讀會寫,臨行前還在幫著打理家中的服裝作坊。
在那時,越南女性的心中,臺灣男生就是“好丈夫”的代名詞:貼心、顧家,很少會酗酒、打老婆。
“我出生在一個特別重男輕女的地方?!比鹎飳δ戏街苣┱f,“當時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逃離那里,逃離我媽媽,越遠越好,越早越好?!?/p>
或許這些遷來臺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有晴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