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克服時間偏好:穩定的共同體、恒產是文明的前提
小共同體,都是世世代代一起生活和博弈的人,因此博弈的時間線非常長,人們會考慮很長遠的未來關系等制約條件,因此會克服時間偏好,不會像很多流民陌生人社會那樣去作惡,爽一把就跑。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奧地利經濟學派有一項“時間偏好”(Time preference)的理論,講現在消費與將來消費的邊際替代率,說簡單點就是儲蓄給將來,還是馬上就消費。
實際上,人類文明的誕生本身就是克服時間偏好的產物。因為從人的天性來說,都傾向于馬上享受得到的事物,而將其進行儲蓄留給未來,則需要克服本性,克服那種根深蒂固“爽一把就死”的原始本能。抓住一只小羊,忍住馬上就將其吃掉的本能,而是把它養大,未來就能獲得穩定的奶和羊毛,而農業和儲存糧食更是訓練了人克服時間偏好的能力,大量物資的儲蓄也讓一些人可以脫離農業勞動,產生了復雜的社會分工,進而促進了文明的誕生。
財產權的穩定,可以有助于人們克服時間偏好,有了穩定財產,一切儲蓄都是有意義的,除了積累財產,還包括儲蓄善行、為家人積累口碑,這些都是留給未來和子孫的寶貴財富,這樣的社會必然有利于美德。反之,在超強時間偏好的社會,因為無法保證有財產或信譽之類,人們會傾向于在短時間內騙一把、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有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