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繁榮之路:后疫情時代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創建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國內已有超過20座城市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宏圖。
消費多樣性顯露為消費群體的圈層化、消費品牌的創新化和消費政策的集成化三大新表征。
數據的表現令人驚奇,高消費能力、高消費傾向的“雙高”城市則較為稀缺,僅有廣州、佛山等個別珠三角城市以及“娛樂之都”長沙勉強過線,位于第一象限范圍內。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謝艷霞
消費是城市運作的關鍵動能,是國民財富增長的主要力量。從根本上來說,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滿足人們基于不同境況、不同訴求的消費多樣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推進和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品目繁多的社會消費品爭奇斗艷,網絡購物、線上線下融合、社區團購等新型消費市場異彩紛呈,大眾消費正轉向圈層化、多元化和場景化,城鄉居民的消費多樣性空前壯大。
當前,全球產業鏈的深度調整以及新興技術的迭代創新,推動著國內消費品市場的萬象更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為不同區域、不同城市的消費品市場發展,平添了諸多捉摸不定的變數。
后疫情時代,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語境下,大眾消費出現某種一反既往的表現:一方面,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消費品市場的復蘇彈性遠不及進出口和投資的回調幅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愈加重視壯大消費,視消費為挽救經濟頹勢的“壓艙石”。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國內已有超過20座城市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宏圖。
研究團隊認為,在今日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至少要實現三重目標:一是扛住消費下行壓力,推動消費品市場的徹底復蘇,進而穩住國民經濟的大盤;二是保護和壯大消費多樣性,將美好消費作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充分恢復城市生產生活秩序,以舒適消費、有效消費慰藉被疫情干擾的居民情緒。
要不打折扣地實現上述目標,挑戰不可不謂巨大。在這份研究報告中,我們從消費多樣性的視角出發,系統地闡述對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消費趨勢的洞察。
消費趨勢:群體圈層化、品牌創新化和政策集成化
時至今日,中國已告別物資短缺的年代,進入繁華絢麗的商品經濟世界。消費品之豐富、消費業態之繁博、消費者之多元遠超既往,如同寒武紀物種之大爆發,呈現出強烈的消費多樣性。2019年年末以來,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這種消費多樣性無論是在市場面還是政策面,都顯露出新的表征。研究團隊將其概括為消費群體的圈層化、消費品牌的創新化和消費政策的集成化。三者相互影響,不斷交融,成為地方政府創建消費中心城市的基本面。
(一)消費群體圈層化:千禧一代、Z世代和銀發經濟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消費品市場的新主導群體正在崛起,潛力群體正在集聚。消費者的畫像,正在由過往粗略區分的大類“平均臉”,往更小眾、更細分的亞文化圈層下沉。綜合已挖掘的數據,研究團隊提出,千禧一代和Z時代已成為國內尤其是大型城市的主流消費群體,而不斷壯大的“銀發一族”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參考馬克·麥克林德爾等社會學家的觀點,結合中國人口增長態勢,研究團隊將“千禧一代”定義為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口,而“Z世代”則是指95后和00后,兩者有相當大程度的重合。
千禧一代和Z世代成長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生活較為富足。其消費偏好和消費習慣,與短缺經濟時代的父輩截然不同。
這是典型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消費者畫像:顏值和質量并重、追求個性、熱捧國貨國潮,熱衷單身經濟。其中,Z世代的個性化較之千禧一代中的80后、“95前”更甚。
一些數據能夠說明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影響力:2021年,近3億的Z世代撬動消費支出預計達5萬億元;國潮在過去十年里的關注度上漲了528%;我國目前有2.41億單身人口,其中9200萬成年人獨居,催生了龐大的一人居、一人食市場。
如若再下沉至更深的圈層,我們可以觀察出“她經濟”、單身經濟、新中產、“三坑少女”(編者注:指洛麗塔裙、JK裙和漢服愛好者)、盲盒圈等亞文化圈層,其相對穩定而典型的消費品類偏好和消費習慣,絕非過去粗略區分城鄉群體、大城市和小城市群體可比擬。
需要指出的是,千禧一代孕育的下一代,亦是當前重要的消費群體。未來嬰童消費市場的人口基數將緩慢增長趨向穩定,但在新的消費人群和消費觀念的影響下,這一市場將更加精細化與精致化。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銀發一族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捌咂铡睌祿@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6億,占比18.70%,銀發人群在總人口中占比已近20%。目前我國養老呈現“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僅有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預測到2030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3.63億左右,床位需求將達到1089萬張,需求缺口約為5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