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芳先生的學術遺言
此世的榮譽太多,頭銜過濫,但真能以其學品人格獲得學人發自內心尊重的學者則鳳毛麟角,甚至極為罕見,而廷芳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在學科之中具有真正的學術“大德”者,他對學術的尊重,對知識的渴求,對同行的真誠,對后輩的愛護,都深入人心。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德語文學研究專家葉廷芳先生(1936-2021)。
在中國文化界,廷芳先生是以正直敢言而著稱的,他的經典形象,是一頂黑禮帽,一身黑呢衣,老年紳士,風度翩翩。這或許應歸功于他的美學素養,有一種自覺的審美感。作為一名殘疾人,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莊敬自強,確實是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在我印象中,他似乎從未因此而求助他人。甚至是單手騎車,引吭高歌,瀟灑行路,徒步登山,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氣概?他的獨臂,其實也象征了一種英雄形象,當然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帝王,而是可以競逐于精神世界的紙上英雄。
儒家三不朽之謂“立言、立功、立德”,這對于進入社會分工細密的現代人來說其實已經很難做到,因為一個人很難在不同的領域同時都成就非凡。但若將其標準做一些拓寬,我以為廷芳先生是難得的能接近這個尺度的平凡人。
作為學者,立言是其工作的本色。很多時候學術在已成為名利場的雕飾,真能堅守底線者堪稱鳳毛麟角。廷芳先生的譯作不算多,但別具慧眼,其率先從德語原文翻譯卡夫卡,并賦予其在中國文化場域特別的文學史意義,其影響力是相當之廣和深的;其他如對迪倫馬特的譯介,也同樣具有發凡起例的功用,在戲劇界的接受尤其明顯。這正如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一樣,由翻譯而研究,對于卡夫卡固然是確立了權威性的地位;即便是偶在布萊希特領域涉足,其論點也是頗能自立不凡,值得重視。當然,總體來說,對于第三代學人的學術成就,評價不必太高,這也是由歷史因素決定的,而就日耳曼語文學來說,廷芳先生顯然是很突出和有特色的一位,這也是他作為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而得到學界廣泛尊重的原因。
立功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