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衡評說譚鑫培
陳彥衡雖是譚派名家,這本曲譜卻也全面記錄了其他的角色,時過境遷,今日讀來,尤能引起思古之幽情。你會發現,全劇的每一個角兒都硬得嚇人,這里沒有配角。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越是熟的戲,越容易忽略其特色,習以為常,非有行家指點,往往視而不見。比如《四郎探母》,從小就聽,大概沒聽明白,就記熟了腔,往后名家錄音也一直在聽,可都沒被打動過。2010年在UBC作訪問學者,他們的亞洲圖書館藏書頗有名,我常去借書,發現了陳彥衡記錄譚鑫培唱法的《燕臺菊萃 全部四郎探母》。站在書架前翻了幾頁,就給陳氏的眉批打動了,立刻借回細看。
我喜歡老生戲,自然先注意陳彥衡講老譚的四郎唱腔。頭一段“楊延輝坐宮院”,陳氏眉批:“此段音節皆本奎派,并不矜才使氣,而字斟句酌,絕無一腔流入俗派,是為大家?!边^去這一段的標準錄音,多認為是言菊朋1929年的蓓開唱片,但言固然字斟句酌,卻不免矜才,我想達不到老譚的境界。反倒是程君謀1957年的錄音,不只不矜才、不使氣,還時時帶出點兒“拙”味,雖比言欠些斟酌,但跟陳氏的要求似更接近。至于常見的李少春、李和曾的錄音,好像不沾邊兒。坐宮快板不少,陳氏批:“譚氏快板口齒清而有力,音節準而有韻,其間錯綜變化,五花八門,令人不可捉摸?!?/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