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學問與掙大錢,往往不可得兼
學歷,實際上是證明一個人“學習的經歷”,達到了從事某項專業的入門資格。說到底,就是一塊敲門磚。而非一張紙蓋上鋼印,就規劃了人生定局、決定了可領到多少高薪。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無意中接觸了一位憤憤不平的高學歷者。有位沒編制的大學老師,985博士、小半生求學艱難、百場考試煎熬、畢業時已三十多歲。入職后,學校沒給他分教師流轉房,而是暫時安置在學生宿舍,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月薪到手1萬左右。相親,女方看不上他,憤怒而郁悶得想辭職,但其專業在市場上沒需求,若轉行,就得與二本甚至??普驹谕黄鹋芫€上。
類似事情并不鮮見。某985大學招聘老師,與一大批博士簽了預聘制協議。幾年后,僅幾名博士留下,其他都先后離開。這里包含著淘汰機制。倒不是說留在大學的比走向市場者更優秀、更厲害,而只是更加適合。留下者更適合學校生存環境,其日后待遇也會逐漸得到改善。而離開者,或更適合市場機制,在經濟回報方面往往獲得更多。
筆者的朋友,夫妻倆都在清華大學讀“博士后”,也給本科代課。運氣比上面那位“憤憤不平者”好些:清華提供了教師流轉房,這在北京很不容易。夫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