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府:泰國那一抹“永恒的微笑”
歷數泰國諸多旅游打卡地,物欲橫流的曼谷、清新文藝的清邁、十足享樂的普吉、充滿動感的蘇梅,夾擊人們的感官;相形之下,曼谷以北80公里開外的大城府(Ayutthaya,阿瑜陀耶)似乎沒有那么聲名顯赫——在旅游達人們看來,多少有些單調呆板。然而在泰國民眾眼中,最能代表本國歷史文化之地,即是這里——沒有素可泰、阿瑜陀耶和曼谷,也就沒有現在的泰國。
責任編輯:楊嘉敏
暗紅色的海洋
如今無論從曼谷考山路包車,或者坐火車約一個小時,當可以遠眺到尖塔和金碧輝煌的路牌時,濃厚的歷史氣息就會撲面而來——坐落于湄南河沖積平原上的大城府,地處暹羅灣潮汐線上方,這個四面被湄南河、華富里河、巴塞運河環繞而形成獨特的島城,有水道通向南方的暹羅灣,可通中國與東南亞諸國,又緊扼北方素可泰的出海門戶,成為中、印、歐的地理連接點,更造就了它在貿易、軍事、外交上得天獨厚的條件:14至18世紀,發達的水陸交通和耀眼的佛教建筑讓它的名聲享譽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甚至被目為東南亞最大最美麗的城市。
瑪哈泰寺的佛像與遺跡
1350年,湄南河西岸的羅斟(今華富里)政權首領拉瑪鐵菩提(Ramathibodi I,烏通王)戰勝泰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羅斟與河東岸素攀政權暹國合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中國史籍稱“暹羅”。當曼谷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時,阿瑜陀耶王朝定都之地,已是一座繁華“大城”——旅泰華人認為此城最大,故稱“大城府”,連王朝都亦稱“大城王朝”。
在歷史文獻中,大城府被稱為“天堂”,鼎盛時期人口約有100萬,三座王宮、超過2000座鍍金尖塔式廟宇和4000多尊鍍金佛像,讓這里處處金碧輝煌;歷33位國王、延世417年的王朝,將佛教文化送上巔峰。大城王朝中后期時,明人張燮還在他的《東西洋考》“暹羅條”里寫:“其土下濕,氣候嵐熱不齊,民悉樓居,樓密聯,檳榔片藤系之甚固,藉以藤席,竹簟寢處其間。王宮高九丈余,以黃金為飾,雕縷八卦,備極弘麗?!?6世紀開始,大城府的聲名遠播歐陸,1512年葡萄牙人首抵此處,大城府逐漸在17世紀成為貿易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