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深遠矣!
如果用“仁”這一有著最高人道主義精神的說法來描述,老子這種不以“仁”為出發點的為政方法,因為為所有人都保留了自由自主的可能,對他們各自的主體性加以了保護,可以說反倒成就了天地間的“大仁”。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通行本《老子》第五章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句;初讀這句話,對于一部分讀者而言,或有石破天驚的震撼效果:圣人不胸懷仁義,又怎么能稱為“圣人”呢?
有人據此一語說,老子思想有冷酷無情的地方,但這其實卻是曲解和誤讀。當然,說老子思想冷酷無情,這種看法其來有自;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評價韓非子時,有“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之語,或為始作俑者。
眾所周知,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因而后世反對法家專制嚴苛、刻薄寡恩的人,多引此言以說明韓非子的無情源于老子“天地不仁”一語;比如,蘇軾在《韓非論》中就曾引用了上述說法。今人解經者中有出于對法家思想“每個人都是奴畜的對象”的抗議,也蹈襲此說。但這種解讀不能無誤;人們多注意到太史公在評價韓非子時所用“其極慘礉少恩”一語,但接下來一語“皆原道德之意”里面說的“皆”,還包括他對莊子與申不害的評價,而不是單就韓非子而言。
但真正的問題還不在這里,因為這句話完整的說法是:“皆原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薄饭囊馑己苊鞔_:韓非子的思想可能有他從老子學說中獲得的啟發,但老子學說遠比韓非子理解的深遠;換言之,韓非子的理解可能就是誤解。當然,通過有意或無意的誤讀而闡述自己的思想,這在思想史上是常見的現象。既然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今天在讀這些過于有名的說法時就要多多留心,盡可能回避各種門戶之見。
我們仔細看就會發現,老子根本沒有說圣人沒有仁義的美德在身,更沒有說圣人行事會違背仁義,而只是說圣人在治理天下時應該效法自然,以自然對待萬物的方式對待百姓?!叭巫匀?,無為無造”,這一點在王弼、河上公的注釋中都很明確。那什么是自然的方式呢?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