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肅“云端”開藥
有“頻發室性早搏”患者收到平臺給出的“房性期前收縮”診斷,無法通過在線問診對話框更正;有購買二甲雙胍用于減肥的年輕女性,自述有糖尿病就順利開到了藥。
不少消費者發現,網上藥店醫生有的資質存疑,偽造證件;有人來自一些縣衛生院或二級醫院,專業素養較低;甚至有用戶遇到骨科醫生給心臟內科患者開藥的情況。
目前醫療行業在數據共享方面的壁壘很深,但錯誤的電子處方可能給患者未來就醫、就業、商業保險投保與理賠造成影響。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曾經“無醫生詢問病情,點選疾病名即可收到在線處方”的野蠻生長時期或將走向終結。
為了買到一盒處方藥“拉莫三嗪片”,34歲的北京姑娘陳楚欣無奈接受了自己被確診為“癲癇”的處方。
作為一位雙相情感障礙復發患者,2022年2月開始,陳楚欣就靠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精神科醫生的處方,服用抗抑郁藥物“阿戈美拉汀”和“拉莫三嗪片”控制病情,效果顯著,已能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但在4月疫情,以及6月的出差工作中,她屢次因疫情封控、掛不上號、工作駐地無合適醫院等原因,陷入“斷藥”境地。
陳楚欣想起可以去醫藥電商平臺碰碰運氣。京東大藥房、叮當快藥等多家電商平臺上都有“拉莫三嗪片”出售,點擊購買即可進入在線問診環節,奇怪的是當她上傳過往診斷病例及處方,手動填寫線下確診抑郁癥后,卻只能收到一張診斷為“癲癇”的處方。
一家平臺客服的解釋是,由于該藥的主治病癥是癲癇,“處方只能這么開”。事實上,2021年3月,“拉莫三嗪片”已在國內獲批新增適應癥,適用于控制成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情緒發作的復發或復燃,知名三甲醫院的正規處方為何不被認可?
陳楚欣的困惑將被逐步解決。2022年6月以來,一度可以實現“秒開”處方藥的電商平臺,正迎來“史上最強監管”。
先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細則》),第二十一條明確提出“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
隨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意見稿)第八十三條第二款最后一句“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引發軒然大波,二級市場相關個股應聲下跌。
電商平臺是否以后不能賣處方藥了?患者健康醫療大數據如何保障?……這些疑惑隨著強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一一擺在醫藥電商平臺前。
平臺自查“亂開處方”
“處方藥的流通管理,與電商熟悉的普通商品交易服務并不一樣?!便y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會長、好大夫在線創始人兼CEO王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互聯網行業有一條規律:每多一次點擊或頁面跳轉,流量就會損失約60%。電商平臺賣藥追求用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