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小個性”?——檢索2008年度虛構類寫作
中國新世紀的短暫歷史中,2008年可能是最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發生的諸多大事件,足以讓人們情緒激昂,感慨萬端。但中國文學卻默默地退居一隅,充當了時代的配角。
責任編輯:朱又可
年度圖書(虛構類)提名
鄧一光《我是我的神》
吳玄《陌生人》
李蘭妮《曠野無人》
慕容雪村《原諒我 紅塵顛倒》
時代的配角作家張煒在閱讀和評論2008年虛構文學時,談到他的感受和標準:“對文學原創力的尋找需要時間,需要距離和高度,一般講更難做到。有時候我們對作家創作的‘小個性’,局部的,細微末節的,很敏感也很容易認識,津津樂道。但我們對于‘大個性’,比如說寫作者與一個時期精神流向的對應關系,與這個時期藝術趣味的對應關系,卻視而不見或不夠注意。一個時期的文化趣味、精神傾向性,是有自己的總的流向的,有自己的腳步,自己的節奏,自己的色澤。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最時髦的東西??匆粋€作家的創造力,就要看是否順從了這種時髦,要看其藝術追求和精神指向,是不是完全順從了這個時代的流向。如果是完全合拍,或頂多是快一點慢一點,反正大家推動的東西我們也在推動,這就大可懷疑有沒有原創力了。”
2008年,實力派作家們基本沒有長篇問世,只是坐享著他們昔日文學成就的余蔭。
賈平凹、韓少功、張承志、王安憶、史鐵生再次成為各家出版社重復包裝的目標,他們的文集以及自選集以各種形式的裝幀出版行銷。余華的《兄弟》由上海文藝出版社轉到作家出版社,第二次以一版30000冊發行。同時再版的還有《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
在批評家陳曉明看來,2008年的虛構文學是承當了時代的配角。在中國新世紀的短暫歷史中,2008年可能是最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發生的諸多大事件,足以讓人們情緒激昂,感慨萬端。但中國文學卻默默地退居一隅,充當了時代的配角。這本來是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代的文學必然扮演的角色,但2008年的中國文學確實是波瀾不驚,似乎太過平常,不像前幾年,每年都有幾位重頭作家拿出潛心寫作多年的作品。
王朔不是在胡鬧
2008年1月,王朔出版他的新作《和我們的女兒談話》。
與此前《我的千歲寒》出版掀起的媒體狂潮不同,《和我們的女兒談話》出版相對低調。
和王朔在2007年的高調復出激起的媒體喧嘩和追捧的盛極景象相比,2008年的王朔是秋水微瀾,《和我們女兒的談話》出版之后的沉寂如同王朔的一次自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