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整治“蹲地就餐”:半年宣講2026場,餐具合格獎1萬
自2022年2月這項工作開展以來,昭覺縣移風易俗辦已做了2026次宣講會,以往“沒有這么轟轟烈烈”。
金陽縣設置了移風易俗紅白榜,“誰要是做得好,就提上紅榜,相互學習;誰要是違規了,就按入白榜,相互注意”。
涼山州首府西昌市委宣傳部人員:“如果說之前的蹲地就餐是受自然條件影響,那隨著生產生活條件日趨改善,不文明的陋習也應順應時代改之?!?br />
學者:這些風俗具有日常生活屬性與地域、族群文化特性,因而很難有一種判斷風俗優劣的黃金標準。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22年昭覺縣三岔河鎮簽署移風易俗承諾書現場。
在四川省大涼山腹心地帶,昭覺縣移風易俗辦工作人員吉林木呷負責著一項“特殊”任務:他要讓村民們改變席地而坐、蹲地就餐、塑料盆裝肉盛湯的習慣。
席地而坐、蹲地就餐這些習慣,在涼山州當地彝族已持續了數百年。住在喜德縣的村民阿庫阿支對此并不陌生,在山里參加紅白喜事時,“幾個人一盆湯、一盆肉。沒有碗,沒有筷子,一人一個勺”,圍在一起,蹲地而吃。
這一習慣如今被官方定義為“陋習”,出現在近日涼山州《關于治理蹲地用餐深化移風易俗的通知》中,以期糾正?!叭绻f之前的蹲地就餐是受自然條件影響,那隨著生產生活條件日趨改善,不文明的陋習也應順應時代改之?!睕錾街菔赘鞑行麄鞑抗ぷ魅藛T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這一消息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外界爭論:是民俗抑或陋習,該強制推行還是提倡為主……不過,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推行這項政策在當地似乎是常規性工作,而且早在12年前,當地便已實施“送板凳、送床鋪、送餐桌”的“板凳工程”。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疊加下,這項工作在2022年來得更為迅疾。吉林木呷所在的昭覺縣移風易俗辦,自2022年2月這項工作開展以來,已做了2026次宣講會。他給村支書、民兵、學生等群體都“講過課”,受訪前剛剛完成自己的第16場宣講。以往“沒有這么轟轟烈烈”。
塑料盆與“坨坨肉”
“席地而坐不算是彝族風俗,它就是貧窮導致的?!毕驳驴h當地人阿庫阿支如是認為。有些偏遠山區購物不便,“走路得走大半天,五六個小時,這樣才能到買生活用品的地方”。
在治理政策的支持者看來,彝族村民席地而食的習慣與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等因素有關。
阿庫阿支稱,山區村民仍有不少文盲,并不知曉塑料盆盛熱食有害健康。她回憶,以前彝族餐具大多為木制,碗是手工挖的,簸箕也是竹編的。但這屬老手藝,年輕一輩已不愿制作這些手工餐具,為了省錢就會買塑料盆。在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易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