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走向礦山|有為青年說

乘坐“猴車”(單軌吊車)下距離地面585米的工作面,又黑又深的礦井之下,黑暗中只露出一排白牙的一人,不時喊:“怎么還不到,我害怕?!?/span>

這是2015年的綜藝節目《了不起的挑戰》中的一幕。

陰暗潮濕的工作環境、穿著黑乎乎的工作服,滿身滿臉的煤灰……7年過去,提起煤礦工作,這也依然是人們的固有印象。

在2013年加入煤礦企業,成為一位“煤礦人”之前,從華南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碩士專業畢業的凌鵬濤,對煤礦的印象也是如此。

研究生去礦山

出身陜西農村的凌鵬濤,父母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這對從土里刨食的父母,辛辛苦苦供出了一位“雙一流”大學的研究生,這在當時也成了他們村子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

和很多同學一樣,剛畢業的凌鵬濤,遠離了家鄉綿延的大山,前往南方城市,加入一家行業龍頭企業。

和很多同學不一樣,這個吃得苦耐得勞的農村娃,憑著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特有的拼勁,剛加入公司就一頭扎進了變頻器研發,在第一年就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國家發明專利。

凌鵬濤成了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知識改變命運,在他身上有了具體的答案。而學業有成走出家鄉的“山”,也成為很多世代耕種的農村家庭來說,對未來生活想象時,最為“體面”的選擇。

留在大城市“坐辦公室”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第一選擇視覺中國/圖

這一切對凌鵬濤來說都充滿了盼頭——一份不錯的收入和職業前景以及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但計劃總是追不上生活變化的腳步。

一年之后凌鵬濤的孩子出生了。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和孩子,也源于對故土的熱愛,凌鵬濤在和家人商議后,決定返回老家。

也正是在這時,機會來了。

為了解決過去“吃肥丟瘦”的落后采煤方式,提高資源利用,同時改善工人作業環境、提高安全生產,2012年,紅柳林礦業公司建成全國首個7米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的建成,也意味著礦山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2013年,伴隨著紅柳林煤礦智能化的布局,紅柳林向一批凌鵬濤一樣的高學歷人才拋出了橄欖枝。

就這樣,凌鵬濤來到了礦山。

為擺脫“眼高手低”的學生標簽,盡快融入煤礦這個行業,凌鵬濤做了不少努力?!鞍炎约旱男膽B各方面放低,然后你就去干活就干活,然后就是要做啥就做啥”,加入機電隊的他,也始終不改創新熱情,在進行日常工作的同時,注意觀察,結合自己多年所學,研究自己能做一些小創新,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日久見人心,認真、踏實的學生們,終于贏得了老工人的信任,也為紅柳林帶來了新的變化,煥發著新的生機。

隨著越來越多“凌鵬濤”的加入及熱情,紅柳林逐漸煥發著新的生機。

十年磨一劍的創新之道

井下人越少,越安全。

凌鵬濤提起自己做的第一個創新,還記憶猶新。

紅柳林公司井下100立方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轉,需要有人值守、下井操作,值班人員需要三班倒,每一個班都要派一個崗位工在這地方值守,負責巡檢設備的運轉狀態。但是,礦井之下空氣中飄浮的煤塵和皮帶的嘈雜嚴重影響著值班人員的身體健康。

凌鵬濤設想,能不能實現排水系統的遠程監控,實現人不用下井在地面上進行操作。面對外部廠家高達80萬的報價,凌鵬濤決定自主開發。從構思到聯系廠家,技術咨詢,到準備材料,編寫程序以及各種硬件準備,凌鵬濤和員工們一起下井安裝,反復調試,兩個月之后,終于實現了井下100立方排水硐室無人值守,有效地改善了員工作業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

自動化設備有效改善了煤礦作業環境紅柳林礦業官方微信公眾號/圖

作為紅柳林自主研發的第一個無人化項目,這也給了凌鵬濤這些年輕的“煤礦人”創新的信心與勇氣,也在紅柳林內部掀起了創新的高潮。

2017年,紅柳林礦業公司推出鼓勵基層創新的重要途徑——創新工作室。創客總站、創客分站、創客小組以及應用研究課題組、大師工作室……一批創客平臺在紅柳林內部建立起來,“人人都是創客、事事皆可創新”變為流行。紅柳林礦業同時不斷完善全員創客工作體制與運行機制,制定《全員創客管理實施辦法》,成立全員創客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創客內容、創客項目推廣應用流程、創客薪酬等,使青年員工參與創新的人數達到了70%以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創客管理體系。創客評審委員會的成立、創客創新考評激勵機制的建立,使基層普通員工也能當上“創新狀元”。

紅柳林內部不斷完善的鼓勵創新的機制,鼓勵著一線工人總結生產經驗,進行“小發明”、“小研究”。在紅柳林之外,整個煤礦行業也掀起了自主創新的熱潮。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京發布的《2017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中指出煤炭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行業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5項、中國專利獎14項。伴隨著行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升。

面臨新背景下煤礦行業發展的新需求,2019年10月28日,應急管理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聯合出臺《關于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中要求,煤礦從業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要達到30%以上。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的高學歷人才加入,轉型的時刻到了。

從智能化中學習智能化

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吹響了煤炭工業向智能化進軍的沖鋒號,標志著煤炭工業邁進了實現智能化的新階段。2021年6月,國家能源局、礦山安全監察局聯合發布了《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提出了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

煤礦智能化正成為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但煤礦的智能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超前規劃、明確目標。煤礦又和其他的工業場景不同的是,其設備種類更繁多,系統更加復雜,實際操作面包含地上和地下,面臨生產、運輸等不同的系統,需要先讓這些設備聯結起來。

面對更加復雜的智能化改革,如何才是正確的智能化建設?又如何將高精尖的智能技術應用到傳統煤炭工業上來?

這一次相信“會學習才能會工作”的凌鵬濤有了新的創新伙伴。

2021年,華為“煤礦軍團”進駐紅柳林礦業,20多人長期駐扎紅柳林和一線員工直接交流,同時,還有100多人的團隊在總部遠程支持,幫助紅柳林共建智能協調礦井。

在初期和華為云的“煤礦軍團”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凌鵬濤總會想到剛加入紅柳林時的自己。彼時的他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際的礦山工作經驗,當時的老師傅會在一線的作業環境里給到一些經驗建議。

此時的華為云擁有全球頂尖的工業互聯平臺和思維,但在進行煤炭行業應用時,煤炭行業復雜、龐大的各個系統還需要進行實際業務跟場景的深入應用。以煤礦生產系統為例,在礦井里的各類采掘、運輸、環境監測等設備多達數百種,井下大大小小各種業務系統超30個,進行智能化轉型,需要首先消滅各個系統的信息孤島,簡化平臺建設。

凌鵬濤和華為云的伙伴們一起扎根礦山,在一次次和一線工作者的碰撞中,不斷完善方案,共同在煤礦智能化的學習中建設智能化。2021年9月,紅柳林礦業基于華為云Stack提供的基礎IaaS、物聯網、大數據、數據倉庫、數據治理、ROMA等眾多的云服務,深度融合礦業OT生產和IT支撐系統,構建了行業首個煤礦工業互聯網平臺,完成200種采礦設備、10000+設備數的建模、35類OT系統接入和數據采集、400個礦區業務模型構建,十萬級指標實時計算,提升應用開發效率50%。目前通過紅柳林智能礦山云平臺,消滅了各個系統的信息孤島,礦井生產調度、安全管理、機電運輸等系統數據統一“入湖”,并匯聚到“太空艙”上的綜合管控平臺。

智能化轉型后辦公室輕點鼠標一鍵啟動成為可能

生產環節的數據聯通之外,在紅柳林礦業,智能化改造隨處可見,例如APP預約礦車下礦井;礦工在礦燈房排隊“刷臉”,認證成功的同時,智能充電柜柜門自動打開……,一個全方位的智能化園區正在黃土高原扎根。

6年前的凌鵬濤憑借自我的一身銳氣,鉆研出了“自動化”系統,幫助機電隊的工人們免于井下巡視,在更安全的地面即可工作。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凌鵬濤和華為云的伙伴們,基于紅柳林智能礦山云平臺的統一管理,操作人員在地面“太空艙”控制室,點擊鼠標,即可一鍵啟動地下的生產操作,有效改善工人的生產工作環境,提高生產效率。

結語:

當前,數字化、智能化浪潮愈發澎湃,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引領的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加速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全球產業開啟了一次全新的“數智轉型大航?!?。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創新是最根本的動力來源。需要企業和第三方平臺,砥礪共進,共同發揮技術優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探索煤礦智能化發展新模式,撬動煤炭行業智能化發展新支點。

伴隨著行業智能化轉型帶來的創新升級、技術升級的要求,煤礦行業等傳統行業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智能化人才既要熟悉煤礦生產工藝,又要了解自動化、智能化知識。正是諸多例如凌鵬濤一樣的有為青年,勇敢加入傳統行業,為傳統行業的轉型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正用年輕人獨有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在實際生產中實踐著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不斷創新,為行業升級貢獻力量。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