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類工作真是狗屁工作嗎? 最應反躬自問的哪些人?
就“創造價值”與“賺錢”這一點而言,你以為私企老板不想消滅狗屁工作嗎?反過來,學術界每天炮制的海量論文有多少是真正拓展了人類知識的疆界,又有多少是對社會無益的精神垃圾?不少人是心知肚明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已故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曾經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前幾年出版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引發很大反響,在谷歌學術上的引用高達八百多次,掀起了一股“反思現代市場經濟弊端”的熱潮。中譯本《毫無意義的工作》也在今年推出,在國內亦追捧者眾。
格雷伯先生把狗屁工作分成五類:1.馬屁型(flunkies),比如門衛,行政助理,前臺;2.打手型(goons),比如公關、游說、推銷,乃至律師、會計師;3.補丁型(duct tapers),比如負責debug的程序員,航空公司負責安撫乘客的地勤;4.報價機(box ticker),比如分析師、宣傳員,負責撰寫書面文件的文員,他們存在的理由是放空炮;5.監工型(task master),比如那些沒事找事的HR、中層管理者。格雷伯認為,現代社會創造了大量類似這五種工作的“狗屁”職位,它們不能創造任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