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旋律與流動的人
編者按:
▲羅大佑使用小米12S Ultra拍攝
遠古時代的先民曾發明“結繩記事法”以記錄重大事件的發生。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把對自然界以及對自身的認識繪成簡單的圖畫刻在巖壁或石器上,那是人類最早采用繪畫或者圖片的形式傳遞信息。
曾經,大大小小的結和巖壁上的刻畫是祖先們回憶過去的稀有線索。而在現代科技催生社會深刻變革的今天,影像成為與文字同等重要,并兼具表達與記錄作用的便捷途徑。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景物》在尼埃普斯8小時的拍攝下,帶領人們開啟對影像最初的探索。當封閉了76天的武漢城門在零點重啟,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沖過百米終點,北京開創歷史成為首個雙奧之城……珍貴的歷史瞬間被鏡頭記錄,影像則負責將時代加以串聯。
隨著羅大佑在小米2022中國影像辭典大賽中唱響《愛的箴言》,由眾多平凡面孔組成的影像詩,正凝結為一首永恒的旋律。在其中,正有一群人通過手機影像的力量探索自由表達的尺度與邊界。
▲羅大佑使用小米12S Ultra拍攝
記錄時代的第三只眼
拍攝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的那天,香港正下著毛毛雨。劉香成來到芭蕾舞學校,看到同學們正在做舞蹈課前的熱身。他們跟著老師的指導和鋼琴的樂聲跳動著、旋轉著,與疫情籠罩下的城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正是我想捕捉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眲⑾愠杀缓⒆觽児亲永锉虐l出的學習熱情,和富有生命力的狀態深深吸引。他和孩子們聊起學芭蕾的感受,很快便熟絡起來,“我們從聊天中增加互相的信任感,他們躍跳著、表情自然,幫我拍攝這組‘平凡的一天’”。
▲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 劉香成/攝
一個“幫”字里,道盡了劉香成對于攝影的理解與態度。盡管他早已是世界級紀實攝影大師,但對攝影的理解卻有著一反常人印象中的謙遜與真實。
“攝影,就是對平凡的事情有思考的一種觀察?!痹趧⑾愠煽磥?,圖片有思想、有內容,把有意思的人物拍出現場感,讓讀者可以隨著畫面產生一種情感的互動,這便是一張好的攝影作品。
雖是平凡的一天,卻在孩子們跳動、旋轉、拉伸的瞬間照見了不凡時刻。小米12S Ultra主導的影像美學則剛好可以營造出這樣的氛圍,他們像樹苗一樣伸展枝椏的狀態,正帶著自由浪漫的氣質,感染和激發著人們內心仍未熄滅的理想與炙熱。那是一種成年人身上丟失太久的、太珍貴的東西。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劉香成/攝
眼前的這一瞬間被劉香成定格下來,并在小米2022中國影像辭典推廣曲《愛的箴言》里作為拍攝樣張釋出?!耙咔楫斚?,孩子們依然要克服種種困難繼續學習,在這個時期依舊保持學習的熱情與狀態是我們迎接希望的最好態度?!?/p>
這張照片感染了發布會現場的許多觀眾,也將他召回到攝影夢開始的地方。
1951年出生于中國香港的劉香成,在母親的老家福州度過了童年時光,而后又在中學時代回到香港,19歲時去往美國留學,多元文化的熏陶為他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有益的基礎。在大學期間接觸到的攝影,讓他找到了童年學習油畫多年都沒有被激發出的創作熱情。
在一節攝影選修課上,劉香成獲得資深攝影師基恩·米利的賞識并順利成為他的助手。在恩師的帶領下,他醍醐灌頂般打開了關于攝影的思路——“照片是可以閱讀的”。對此他解釋道,閱讀和看其實是兩回事,照片內容跟看的人要產生一種情感互動才是閱讀,“因為每一個人閱讀得到的反饋都不一樣”。
與中國的緊密連結正讓他時刻關切著這片土地,可他心心念念著想要表現的中國精神,卻走遍全世界都沒有找到,于是下定了一個決心——要用鏡頭講述中國故事。
自1978年開始,劉香成被美國《時代》周刊派駐中國工作,他形容這是“在恰當的時間被放到了恰當的地點”。據不完全統計,那段時期西方世界所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中,有六成以上都是出自劉香成之手。
在東單大街,只給一只眼睛做了雙眼皮手術的女士解釋:“兩只眼睛都做了,那我就沒有辦法騎自行車回家了呀”;在故宮,身穿軍大衣的小伙子手拿可樂,倚著石柱評價:“馬馬虎虎”吧;在天安門廣場,首屆恢復高考的學生在華燈下徹夜學習……
曾經那些由他拍攝的、轟動一時的紀實性照片,與如今這組“平凡的一天”形成了跨越時空的交疊——他的鏡頭始終落在大背景下的社會百態,一張張照片串聯起來的,則是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與時代變遷。
劉香成形容小米12S Ultra是“小小的鏡頭仿佛是眼睛的延伸”,曾經他被媒體稱為“記錄時代的第三只眼”,如今這一稱呼又有了新的內涵。
百年間,影像設備的迭代升級,讓攝影早已不再是屬于攝影師的專利——一部手機即可實現記錄和創作多重需求,而小米12S Ultra一英寸的傳感器足以拍出充滿現場感的畫面,讓讀者隨著畫面與作者產生情感的連結。
那時候誰也想不到,不被大眾看好的手機攝影會得到眾多專業攝影師的青睞。
真實是最動人的細節
在小米2022中國影像辭典大賽公布的樣張里,一張布滿皺紋的雙手的照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透過這雙布滿皺紋的手,人們能夠閱讀到另一層深意——歲月正用自然的方式在兩位老者身上留下痕跡,這剛好是他們經年累月感情的見證。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劉丹/攝
“當你走進被拍攝者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最真實的一面?!睋z影師劉丹介紹,拍攝當天他利用門外的自然光作為主光源,讓柔和的光線落在老人身上和面龐上,使用小米12S Ultra拍攝后不加任何修飾,便形成了這樣出彩的效果。
真實,是他對攝影的第一追求。
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瞬間,劉丹像許多準爸爸一樣,在孩子出生前早早就給家里添置了一臺攝影設備。不過在那之前,他還只是個對攝影一竅不通的機械專業理工男。
相機一上手,劉丹很快迷上了攝影這件事情。他想到,若將攝影作為職業,個人的興趣愛好便能夠為工作加碼,豈不是一舉兩得?于是對妻子說:“給我兩年時間去追夢,如果成功了我會好好地做下去。如果不成功,那起碼對得起自己?!?/p>
在即將而立的年紀,劉丹離職、轉型、做攝影。
攝影點燃了他內心對于行走四方、去見證人類社會的多樣性的種種渴望。背著“兩機四鏡”在外采風、掃街早已成為劉丹工作的日常,重達10公斤的設備不再能滿足他的拍攝需求,外出往往帶上三腳架、防抖云臺等一系列攝影設備。很快,他的肩頸發出了求救信號。
無奈之下劉丹開始尋找解決辦法,這時,手機攝影進入了他的視線。但對于專業的攝影者來說,手機攝影“缺少質感”“瞧不上眼”的刻板印象一時仍難以改變。劉丹最初嘗試手機攝影,甚至被好友調侃“不要拿手機占著最好的機位”。
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前衛的,別人用專業設備一張就能出片,那么他用手機拍攝十張、上百張;別人動動手指拉一下鏡頭即可實現拍攝的畫面,他便多走幾步路走到被攝主體跟前?!?00張照片里總能挑選出幾張滿意的照片吧?!彼Mㄟ^量變引起質變。如果實在不能夠實現,便享受美景,收于眼底、藏于心底?!笆澜缟嫌心敲炊嗟牟憠验?,我們并不能把它們全部都記錄下來?!?/p>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劉丹/攝
以往全焦段的單反拍攝會讓他追求創作,一直沉浸在“拍”的狀態而忽略了很多有趣的事。使用手機攝影后的他發現,自己有了更多的精力時間對被攝物體進行觀察和思考,更專注地感知與人的交流。
“不要讓自己沉浸在單反攝影的節奏狀態和要求?!鞭D變自己的拍攝習慣后,劉丹反而發現了手機攝影的魅力。
如今,各手機廠商對于影像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正帶領手機攝影技術迅猛突破,而那些曾經不能實現的遺憾也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劉丹直言,小米12S Ultra的長焦鏡頭是他目前用過的最好的手機長焦鏡頭,創作空間也因此被拓寬了??粗缃竦氖謾C攝影正逐漸打破攝影師長久以來的偏見,頗有一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滋味,他因此更加相信,手機攝影成為主流趨勢只是時間問題。
和劉丹同樣對手機攝影持有信心的,還有攝影科普博主寧思瀟瀟。
默契的極致追求
最近,寧思瀟瀟差點和評論區的用戶吵了起來。
是關于他對12S Ultra的一篇測評。在評論區,有人問到小米的1英寸傳感器和索尼的1英寸傳感器,哪一個面積更大。寧思瀟瀟很認真地回答,小米的更大一些?!耙驗樾∶讉鞲衅鞲咏谡叫?,是4:3的比例,而索尼則是3:2的比例,原則上越接近正方形,它的面積有可能就會越大?!?/p>
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提問的讀者只是來找茬的,對方沒有緣由地指責他“是在誤導消費者”。雖然對此類事件早已見怪不怪,但寧思瀟瀟的原則是,“既然有人提出疑問,那我就奉陪到底把事情辯個明白,就當是給大家做個科普,要讓好的產品被看到”。
這樣直率坦誠的性格,或許和他童年那個失落的夢想撇不開關系。
一套黑白印刷的《十萬個為什么》,是寧思瀟瀟取得考試第一名的獎勵,剛上一年級的他查著字典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其中的《天文》,此后便對天文學癡迷不已。曾經,他和天文社的成員們有過一次重要研究發現,于是大家立即整理資料郵寄給國際流星組織,但這封郵件從未成功寄出過。
堅持了12年的天文夢想幻滅后,他在大學期間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直到高中班級里那幅巨大的畫在腦海中浮現——畫面上,有一個人正在太陽前面熱烈、努力地奔跑。此時,班主任那句“人不管在任何情況都要不斷前行”的教誨也在耳畔回響。
“我好像找到了一個方向?!贝撕?,每每上攝影選修課,寧思瀟瀟都會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講,甚至在下課時間也會去學習額外的攝影知識。無論是天文還是攝影,他總能遇到良師指引,這也給他后來從事攝影教育埋下了機緣。
對攝影略通一二后,他開始活躍在各大攝影平臺并熱心回復網友的疑問。機緣巧合下他決定把多年的攝影知識整理成筆記,而這本資料便成了如今市面上《攝影筆記》的雛形。為了將書籍更好地呈現給讀者,他將《攝影筆記》的初稿不斷打磨,內容框架反復推翻確立,甚至會為了一個標點符號斟酌許久。
而他對于自身作品的要求,正與小米在手機攝影的極致追求十分默契。
兩個月前,寧思瀟瀟受邀參與小米12S Ultra的評測,拿到手機的那一刻,“脫胎換骨”是他的最大感受,驚喜之余,他隨即開始了毫不留情地“挑刺”。
“如果和徠卡合作,使用體驗不是那么完美?!彼l現小米12S Ultra的三個攝像頭成像風格并不一致,抱著提建議的心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清楚地知道,技術的每一點提升都是極大的挑戰,但仍希望小米可以繼續改進,接近使用者心中完美的那個想象。
出乎他的意料,測評反饋受到了小米研發人員的極大重視。在接下來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小米相機部每兩到三周就會更新一個全新的理念。為了每一款產品的畫質,相機部每周會拍攝成千上萬張圖片進行測試。終于在發布會前夕,實現了小米向專業相機挑戰的能力和重現真實的“徠卡味”。
“拍什么可以由人的格局、對世界的理解與洞察所決定,而審美卻是由天賦、見識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決定?!睂幩紴t瀟毫不掩飾對于小米影像美學理念的認同與贊賞,“優質的風格化成像也會成為審美提升的一部分,小米融入徠卡的基因就體現于此?!?/p>
結語
從著名攝影大師、獨立攝影師到攝影科普博主,攝影家職業和攝影設備的多元嬗變也正與時代精神的變遷互相映照。作為個人敘事的支撐與載體,快門藝術定格的一幀幀影像,正引領著我們感知世界,也被他人感知。
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攝影師的當下,公眾對攝影的深入理解及對影像審美的需求,正不斷對影像設備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期待。
而手機作為大眾日常出行最為便捷常用的攝影工具,正在以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廠商的推動下,實現性能、技術上的不斷突破,甚至達到可以媲美相機的水平。小米手機12S Ultra,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從笨重的箱式照相機到可以隨身攜帶的輕便相機,作為大眾攝影推動者的徠卡,曾在光影史中寫下流光瀲滟的一筆。小米與徠卡的連結,則以更高審美理念指導下的攝影表現,再次將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推向新的發展高地。
由手機攝影推動的影像發展,早已不只是一張照片那么簡單。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