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為何如此計較產品的“正確名字”?營銷心理學與規避法律風險
這并非美國商業的獨家詭計,世界各地皆如此。譬如在早年,我國醬油品質分級為一級、二級、三級,前些年變成高級、一級、二級,而現在超市里都是特級、高級、一級……花三級的錢,似乎買到“一級醬油”,大家心理感覺更好。
責任編輯:陳斌
前兩年,有羅永浩在星巴克“自打耳光”拍視頻。而在網上看到另則趣聞:某消費者在星巴克要買“榛果星冰樂”,服務員說:“您好,這是榛果風味的摩卡星冰樂,和摩卡星冰樂?!毕M者說:“我不管你們怎么叫,我就要一個榛果的一個摩卡的,星冰樂”,服務回答:“好的,但確實沒有榛果星冰樂?!毕M者很憤怒,感到受到侮辱,自述“頓時想起羅永浩,掃完支付碼,頭也不回揚長而去……”
該消費者隨后在網上發了很長的帖子,譴責星巴克對員工洗腦式培訓,很多人跟帖表示憤慨,認為這是故意的“觀念挑戰”甚至是“文化侵略”。
毫無疑問,這確是中美文化差異,但不假思索認定為“觀念挑戰”失之偏頗。事實上,星巴克的杯型最初分為Short、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