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網密度榜:深圳第一,南方普遍高于北方
責任編輯:戴春晨
周末,你突然想去對面的便利店買一瓶新上市的飲料。
你預估了一下行程,從小區門口行至橫跨六車道的天橋,下了天橋后再步行至便利店,最后返回,整個行程來回要花去25-30分鐘。想想著實不劃算,你轉身回家打開冰箱喝礦泉水。
這是超、特大城市日常出行可能會碰到的困擾。
為方便機動車出行,市區道路十分寬闊,但對行人來說苦不堪言:出個門免不了爬上爬下,或者耐心等待長達三分鐘的紅綠燈。
主干道路過多而支次道路偏少也加重了擁堵。支次道路偏少,中短距離出行的機動車也不得不擠上主干道路。如此,主干道路的車流量遠超設計上限,一座城市到了高峰期就成了大型停車場。
超、特大城市的這一缺陷,不僅是主觀的個人體驗,更有客觀的數據驗證。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編制完成了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道路網密度與運行狀態監測報告》,測量了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主要城市中心城區建成區的道路網密度。
道路網密度,即單位平方公里內道路的總里程。該報告以中心城區建成區范圍內的道路總里程與面積的比值,作為城市道路網密度。
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相關政策文件中就提出,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并提出了“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平均道路網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達到15%”的目標。2021年,路網密度作為“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標,納入了城市體檢指標體系。
報告顯示,全國36個主要城市中,僅深圳、廈門、成都的路網密度達到8km/km2的目標。
整體來看,南方城市路網密度大多高于北方城市。南方城市路網密度平均為7.0km/km2,北方城市則為5.4km/k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