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世界里的銀發玩家
每天吃完晚飯,娟姨就坐到電腦前開始訓練,到晚上12點左右,兒子會過來說“不能玩了,太晚了”。
年長者極少將游戲構建為一個社交工具,對于多數老年玩家來說,游戲是應對年齡焦慮的工具。
“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玩游戲,直播到100歲?!?/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我是老姨,靚仔?!泵鎸τ螒蜿犛训脑儐?,娟姨回答。
娟姨經常被誤認為是逃課打游戲的小男孩,每當隊友讓她做完作業再打游戲時,娟姨會告訴對方自己在直播,可以來直播間確認“我不是小孩”。
進直播間后,隊友一片歡騰,紛紛表示“我給你點波關注”。
娟姨的ID為“六六的娟姨”,是一名開播勤懇的游戲主播。她出生于1966年,比大多數“同行”年長。在直播中,娟姨通常玩射擊類游戲CSGO(《絕對武力:全球攻勢》,英文全名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也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新游戲,圖的就是“好玩”。年過五十之后,娟姨曾經熬夜打游戲,被兒子拔了網線。
據伽馬數據《2019中國游戲產業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游戲市場用戶規模達到5.54億人,55歲以上高齡玩家人數可能超過2500萬。百度營銷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百度游戲用戶洞察報告》同樣顯示,銀發族成為線上游戲用戶增長核心群體,中老年男性用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30%。
盡管如此,社會對銀發玩家還很陌生。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周逵與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員何苒苒關注到這個群體,對11組銀發網絡游戲玩家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進行了半結構化協同訪談觀察。訪談分析結果顯示,與年輕人相比,年長者對游戲的接納,從游戲中尋求的價值均呈現出不同特點。年長游戲者更強調游戲的休閑、消解孤獨的商品化意義,并回避游戲的社交價值。各年齡段游戲者共同面對的,則是社會對網絡游戲的刻板印象。
娟姨直播屏幕外畫面。
孩子領進門
2020年春節期間,看到媽媽因為疫情長期待在家里無事可做,娟姨的兩個兒子提議:“你要不在家打打游戲?”
他們覺得娟姨太久不運動,很容易老年癡呆,于是教她玩了一款需要觀察、動腦和反應能力的游戲——CSGO。娟姨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孩子上初中時,她就經??吹剿麄冊谕嫔鋼粲螒?,也曾經親手將兒子從網吧的鏖戰中抓回家,還看孩子穿過背面寫著“反恐精英”(一款射擊類游戲名)的衣服,“好大的字,好像是150塊錢一件”。
周逵告訴南方周末,其實第一代接觸網絡的正是80后的父母,是他們購置的網絡設備讓80后得以在初代網游里叱咤江湖,而從禁止小孩玩游戲到自己開始玩游戲,這個轉變和特定空間有關:“想到網吧,會覺得是一個被社會遺棄的角落,很臟、有煙味、都是網吧難民。所以他們對游戲的反感可能是對整個空間環境的反感。但是手機平板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 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