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樣子,就是時代的樣子

編者按:

影像的真正意義往往不是在當下,而是在未來。當我們垂垂老矣,坐在沙發上等候一杯茶飄出淡淡香氣,隨手翻看幾本舊相冊,你會發現,影像不僅記錄了那年那月,更為我們保留了情感的自留地。

當我們談論時代的時候,我們在說什么?

在討論這個宏觀的字眼時,我們不妨以微觀的視角去體認。

“時代”是奮勇向前不懼危險的逆行者,是發布新歌重新指揮樂壇交通的周杰倫,是冬奧會上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也是穿過云霄連接灣區的港珠澳大橋……無數的歷史碎片正拼出整個時代的模樣。

依托于影像科技的發展,人們用圖像凝聚社會現實與個體經驗,完成了視覺世界的建構——一張照片可以描摹出每一張平凡面孔,一組照片則能綴連出集體的時代面貌。

而移動互聯網時代,攝影藝術與智能手機的結合自然生發,讓個人奔涌的生命力被發掘與無限放大。伴隨影像的進路,我們得以在此間一窺“時代”的模樣。

時代的拼圖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周毅瞳/攝

一張老人在廣場地面“手舞足蹈”的照片,在小米手機鏡頭的定格下再次熱議出圈,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沒穿冰鞋,也不在冰面。

姬凱峰,一位孤身一人的78歲老人,當初因在冰上自由馳騁的身影打動了許多人,人們給予他這樣的稱號——“冰上勞倫斯”。

只要一談起滑冰,姬大爺的話匣子便再也關不住了,他調侃自己說,“按理說我應該特孤單、特孤獨吧?但是滑冰讓我特別快樂?!鄙踔吝€不忘補上一句洋氣的英文:“就飛起來了,就fly了?!?/span>

姬大爺在國貿滑冰場滑了23年,他形容自己滑冰的感受是“思想跟著音樂走,自然而然周圍仿佛也飄渺起來“。除了愛滑冰,畫畫、攝影、游泳,好學的姬大爺也是一樣都不落下,這種用熱愛抵抗歲月的狀態,讓被壓力裹挾的年輕人感到片刻心安。

“希望他能一直這么fly下去”,這句話是人們對姬大爺的祝福,卻也是對自身生活愿望的投射。然而,生活并不總是如人所愿。疫情讓他兩個月沒有上冰,再次上冰時,他的腿直打哆嗦,“估計得適應半個月”。

是英雄也要面對末路,年歲的增長和被打擾的生活迫使他在成為網紅一年后萌生退意——準確的時間是在冬奧會后,倘若不是為了身體力行支持冬奧,這個時間或許會更早一些。

在這張照片里,人們見到了姬大爺冰場之外的另一面。CBD閃耀的舞臺之外,他脫下了“冰上勞倫斯”的馬甲,成為依然醉心“fly”的姬凱峰。

姬大爺戴著耳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讓“自由”一詞有了具象的模樣。如果說當初的走紅,是因為他的高齡與冰面上華麗舞姿的鮮明比照,如今,則更多的是因為他走下冰場后仍舊在生活中隨音樂舞動的堅持。

而在姬凱峰身后,是千千萬萬生活過得或別樣精彩或平淡如水的老人,時代的老人。

除了老人,還有年輕人。2022北京冬奧會上,徐夢桃摘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四戰奧運,這位空中技巧領域實力最強最穩定的選手,與冰雪“相愛相殺”20年的運動老將,終于圓夢。

人們都看到了她在冬奧領獎臺上和浪姐舞臺上的光芒閃耀,但很少有人看到她在訓練場上的日常與努力。照片里的她,臉上掛著汗珠,在蹲下站起的簡單重復中,她在恢復,在思考,也在成長。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周毅瞳/攝

她是時代的一顆星,也是一個普通人。徐夢桃說,體育和人生是相通的。體育里遇到的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決斷力、思考、逆境里復盤成長,這些在人生里也會重現。

“再難,也沒有什么能難過空中技巧?!?/span>帶著勇氣、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愛,她開始迎接人生的下半場。

時代,在姬凱峰舒展的舞姿里,在徐夢桃日復一日的訓練里,也在被一張張照片記錄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中。奔涌的生命力正潛藏在這些攝影作品中,讓人們在感知個體人生與時代精神的同時,開始重新審視與追問影像藝術的力量。

影像的進路

從出現的那一刻起,攝影就被賦予了記錄的使命。對于喜歡攝影的人來說,攝影的意義就是拍攝美好的事物并與眾人分享,從而獲得美好的享受。無數的攝影師拿起設備,追尋著他們心目中的美好畫面,同時也通過他們對世界的不同認知,將自己的視覺感知進行物質再現,傳達情緒、講述故事。

在生活中,我們也總是隨手拿起手機,感性地記錄下一個瞬間,這個動作的背后,是我們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觸動共同做出的決定。知名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說:“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span>

攝影師寧思瀟瀟也說,攝影就像文章和樂曲一樣,都是在表達一種情緒或一個觀念?!八煌氖?,攝影是一種視覺藝術,它能直接高效地傳遞信息,我們被一張照片震撼,往往只在一瞬間?!薄耙幌伦咏o你一個符號化的東西,讓你感受到作者的那種感染力?!?/span>

影像是一種藝術,而藝術則通過意象來實現表達。影像傳遞的視覺意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往往與當時當地的情感、價值、歷史、生命、記憶存在某種象征性聯系,進而型構出一個超越現實的想象共同體,塑造群體文化認同,表達一個時代群體的基本態度和傾向。

與其他媒介相比,影像所記錄的社會發展,其內容的復雜程度和情感沖突的激烈,比任何其他記憶表現媒介都要在真實上更為具有力量。正是這種藝術性視覺記錄和呈現,完成了對時代變遷、對個人和集體心理的存儲與記憶,經過歷史的沉淀,得以讓我們在想象空間中,完成對歷史和文化的體驗和再體驗。

所以,影像的真正意義,往往不是在當下,而是在未來。當我們垂垂老矣,坐在沙發上等候一杯茶飄出淡淡香氣,隨手翻看幾本舊相冊,你會發現,影像不僅記錄了那年那月,更為我們保留了情感的自留地。

圖/視覺中國

回溯歷史,人類對攝影的探索,從二百多年前的19世紀就已開始。

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把自己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在自家二樓的窗戶上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幅照片。雖然8個小時的曝光令他費時費力,但讓瞬間變為永恒的可能也由此開始。

7年后,尼埃普斯離開人世,探索攝影的任務落在了美術家、化學家達蓋爾的身上。他不負眾望,于1839年試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并且把曝光時間縮短為20分鐘,成為“相機之父”。

可見,相機的誕生本身就與藝術緊密關聯著。然而,一動不動20分鐘只為拍一張照片,顯然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四十多年后,感光材料的發展,使得攝影曝光時間大幅度縮短,“咔嚓”一下就能拍照的膠卷時代到來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相機走上了小型化和便捷化的路途。用膠卷相機拍攝的偉大作品也層出不窮,至少記錄了整個20世紀。

1924年前后,徠茨公司的機械工程師、攝影發燒友奧斯卡·巴納克發明了使用35mm電影膠片的徠卡照相機。雖然片幅很小,但底片放大后效果奇好,而它的輕便、靈巧更令人愛不釋手。

自此,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35相機誕生,并且一直“主流”到現在。攝影史上最廣為人知的照片,如經典攝影作品《勝利之吻》,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而后時間來到1949年,美國、日本和歐洲各國率先進入彩色攝影時代,后來的故事我們或許相對熟悉。

20世紀90年代,數碼產品隨著技術的發展向人們走來,并且像素開始翻倍式上升。幾乎與數碼相機的發明同步,手機開始搭載相機功能,并在智能手機的推動下帶領手機攝影發展步入快車道。

移動影像的“黑馬”

從膠卷相機、數碼相機再到手機,不同時代拍攝設備的變化,也催生了影像創作方式的改變。自誕生以來,小米在移動影像領域也持續投入,并已擁有深厚的積累。經過不停地探索,“鮮明生動”正逐漸成為小米的影像風格。

今年5月,小米正式官宣與徠卡達成戰略影像合作,這成為傳統影像與移動攝影的一次再碰撞。7月,小米公司推出小米12SUltra手機,這款“為挑戰移動影像新高度而來,為專業攝影而生”的手機,試圖探索出比行業通用標準更高且同時具有小米特色的影像產品。與徠卡公司的合作,更是讓小米12SUltra廣受關注。

這一合作,并非只體現在手機里的徠卡濾鏡和照片上的徠卡“可樂標”,而是實打實的徠卡專業光學鏡頭,和手機所拍攝照片的“徠卡味”。

所謂“徠卡味”,是人們對徠卡相機獨特色彩呈現和影調的普遍感受。這種味道,來源于徠卡的德國相機基因,更有攝影愛好者用“毒德大學,刀銳奶化”來形容。

“毒”是說照片拍得好,讓人著迷、中毒;“德”是指照片擁有德國相機和鏡頭拍攝出的獨特厚重感;“刀銳”是指照片焦內如刀割般清晰銳利;“奶化”是指焦外如奶油般化開柔和美麗。

濃郁油潤的色彩,對比強烈的光影,層次豐富的影調,華麗而獨特的影像,徠卡照片“就像一幅幅古典主義油畫,矜持優雅地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黎曉亮/攝

與徠卡的合作,使得小米12SUltra獲得了更出色的色彩調校能力,并共同定制出移動攝影的兩種全新的風格,一種是徠卡經典,一種是徠卡生動。

前者堅持徠卡百年美學的追求,致力于還原人眼看到的真實世界,通過克制的色彩調節和逼真的畫面細節,真實記錄生活;而后者則是在保留徠卡審美的基礎上,結合手機影像的特點,調校出明亮通透、色彩鮮活的照片,更能體現移動攝影的魅力。

與百年影像品牌深度空前的聯合研制,最終把徠卡專業光學鏡頭、卓越的成像質量和標志性的徠卡影像風格,近乎完美地嵌入到小米12S系列手機里,為大家呈現出最原汁原味的徠卡影像體驗。

小米徠卡影像大賽樣張孫一冰/攝

小米希望通過“光學+計算”的攝影能力,捕捉到超越人眼物理極限的信息,從而獲得更加真實的光影和色彩質感,回歸拍攝本真,讓創作空前自由、貼近內心,讓真實的記錄無所不在,并由此開啟影像新時代。

在“超越人眼”的同時,還要“感知人心”。相較于以往更注重影像的能力,現在的小米開始更加關注攝影的審美取向,力圖真實再現富有生命力的“人心中的世界”。

影像是科技與審美的十字路口,對審美的理解才是影像的最高評價標準。力圖從人的真實感情出發,通過移動影像去感受和傳遞人世間的愛與美好,讓每個人都能捕捉到每一個打動他的真實瞬間,這或許就是小米影像的審美追求。

正如小米團隊所說,關注影像藝術的審美,并不代表對技術的忽視。對小米影像而言,技術始終是基礎,它決定了影像發展的寬度。

將影像技術與人的思想、情感結合,更好地去傳達創作者的心境,這既是對用戶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也是與人文精神的不斷契合,讓冰冷技術不斷開花和結果的過程。

結語

這些照片,都來自《2022中國影像辭典》小米徠卡影像大賽。作為與小米12SUltra手機同時發布的攝影活動,他們正敞開懷抱鼓勵用戶用心感受,大膽記錄,目前已征集到過萬參賽照片,引發用戶廣泛關注。

移動科技和人的能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遠近。無論“在場”與否,我們都可以通過移動影像的力量,去感知周圍,聆聽世界。

而充滿地道徠卡味的移動影像,更讓我們在記錄生活的同時,不知不覺與藝術打起了交道。小米12SUltra,正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

每一次拿起手機拍攝,“你的樣子,就是時代的樣子”。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