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陳志武:文明,危機,和“非常態”下的我們
“人類第一是要活下去,第二就是要更好地活下去。我覺得人類在這兩個追求上,從來就沒有失敗過。這就是為什么我之前說到風險挑戰催化了人類的文明化發展;而且,之所以它比起物質生產能力不足,對人類文明化發展的催化作用更大,就是因為如果風險挑戰沒有解決好的話,總會在某一個時候把我們打入到苦難中。當把人們重新打回到苦難以后,才會讓人們突然間醒悟過來——哦,原來我們忽視了風險挑戰的問題,沒有做應該做的防范”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雨僧
圖/受訪者提供
壞消息,又是一個壞消息!
7月8日,67歲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發表演講時,忽然遭到一名男子開槍襲擊。數小時后,這位世界著名的日本政治家不治身亡。噩耗傳出,舉世震驚。
2022年剛邁入下半場,世界依然動蕩不安。自2022年開年以來,高傳染性病毒不斷變異,“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爆發,極端民族和民粹主義崛起,“新冷戰”陰云密布。
近到普通人的日常,飆升的油價、疫情的反復、暴力事件時有發生,讓即使是那些最“歲月靜好”的人士也無法視而不見:“非常態”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安倍遭暗殺數日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通過網絡采訪了人在香港的著名華人學者、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圍繞著天災人禍、暴力和人類的風險應對,我們談及的話題從跨越數萬年的人類文明進程,到三千年華夏儒家禮制和倫理,從“海上絲路”到全球化,從“扶弟魔”現象到女性的物化與解放、恐婚恐育心理,再到當下的“非常態”生活。
“坦率地講,我在好多年前就有預感,預感到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類似今天這樣一些事?!痹捦材沁?,陳志武的語調一如既往的平緩?!暗谶@以后,大多數人對風險的管理和應對意識才會提升上來?!?/p>
2022年3月,他耗費十余年心力的新作《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出版?!叭绻鐜啄瓿霭?,絕不會像今天有這么多普通讀者感興趣的?!痹摃菑娘L險挑戰的角度來審視、梳理人類文明進程背后的邏輯。
面對瘟疫、戰爭、暴力、普遍的經濟蕭條和滯漲,馬上就要“耳順”的陳志武說自己仍對人類的明天充滿樂觀,“因為在我看來,人類第一是要活下去,第二就是要更好地活下去。人類在這兩個追求上,我覺得從來就沒有失敗過。風險挑戰催化了人類的文明化發展?!?/p>
“當生活被重新打回到苦難以后,人們才會突然間醒悟過來——哦,我們原來忽視了風險挑戰的問題。反省之后,人類往往會去做一些根本性改革。在人類歷史上,‘吃一塹長一智’式的經驗總結一直是符合人類經歷的?!?/p>
危機應對和儒家哲人
南方人物周刊:在過去幾十年,世界上有很多學者都在試圖找出人類文明發展“何以至此”的種種因與果,譬如寫《槍炮、病菌和鋼鐵》的賈雷德·戴蒙德。
您在《文明的邏輯》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推動人類在制度、生產生活方式上不斷做出創新的,提高物質生產能力并非唯一的動力,更重要是為了應對風險,由此發明了婚姻、家庭、宗族、迷信、宗教、商業、金融,其中包括中國儒家的禮制和倫理。您是如何想到把“避險”作為理解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尺度的?
陳志武:這些思考都跟我的金融學背景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因為在我們金融學里,一直強調你在做投資安排的時候,不要只看到未來的回報率和收益率。
收益率當然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為你必須考慮到風險的高低,收益和風險怎樣搭配,這是受過金融學訓練的人必然都熟悉的兩個維度。正因為這樣,當我讀到現有的這些關于人類發展史、文明演化史的研究,不管是關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還是其他國家的歷史,尤其是對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間做比較研究的一些著作文獻的時候,我就覺得反差很大:一方面我們在金融里那么強調風險管理、應對的重要性,但是歷史學者們,包括其他一些做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在做關于文明、人類社會演化的歷史研究時,基本上都不關注那些人類為了更好地應對風險挑戰所做出的創舉,它們的重要性基本上被忽視。但在我看來,至少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在數萬年里一直首先關注的是怎樣增加“生活安全”。
這就涉及到風險的問題——一方面是怎么樣讓我們不會因為旱災、洪澇、瘟疫而死亡,這是應對自然風險。另一方面,我們人類還做了很多創舉去減少各種“人造風險”,譬如怎么樣減少戰爭、暴力沖突等等,也就是“人禍”。相比物質生產的不足,風險一直是更加挑戰人類生存的威脅。
一旦人們突然從正常的、常態的生活中被抽離出來,打入一種非正常的狀態中,人們失去理智、想發瘋,或是施暴、做出違法的舉動,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在那個當下第一任務是要讓自己活下來。這就是為什么歷史上各個人類社會首要的關注是怎么樣避免“非常態”的出現,讓我們每天的生活盡量維持在正常軌道上,也就是孔子在《論語》里所說的“不患貧而患不安”。物質產出的多少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那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怎么樣讓生活更加有安全感:當天災人禍發生時,我們能否通過各種避險工具和手段的安排,讓生活可以過得很平穩,不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
我們的先人也有很多名言,管子說“年有余而月不足”,意思是指年復一年、每到年末的時候,你的總收入可能是吃不完、有剩余的;但是,在那幾個青黃不接的月份,你怎么想辦法活過去?這才是根本的挑戰。這就是為什么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盡管人心最初是“善”的,但是長大了以后,現實生活的各種威脅、挑戰讓人們不再善良,甚至成為會行暴、傷害別人的惡人。因為生活閱歷讓他經常會被意外風險事件打入“非正?!钡纳顮顟B,那他就會為了活下去,通過非法的、甚至暴力的行為來求得一條活路。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就是為什么說每個人類社會怎么樣把意外事件和風險帶來的生存挑戰解決好,一直是主導、催生各個社會進行創新的主要動力。通過這些創新創舉,人們盡可能地把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升。所以,我重點提出了“風險應對力”這一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文明發展路徑的很重要的指標。
南方人物周刊:怎么理解您所說的文明體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