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再唱粵???
“只有本身血脈里面對這個對象念念不忘,才會一直追尋它?!?/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2年6月,廣州粵劇院的指導老師為即將登臺的小學生化裝。
90后廣州姑娘孔楚紅初次看見夏園曲藝社的表演,是在2021年夏天。望著臺上的人化濃裝、戴盔頭,層層戲服披在身上,認真地做戲,她感覺很震撼,時值酷暑,他們這么堅持,“真的是很熱愛呀”。
童年的夏日似乎沒有那樣灼人。家中長輩喜歡躺在搖椅上,手持蒲扇,聽錄音機里傳出的粵曲。她也曾坐在藤椅上,旁邊播放著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絲絲微風吹過,她披著床單,自演自唱。這個熱鬧的故事,當時經常能聽到,也成了她的啟蒙粵劇,后來逐漸唱得少了。有次逛街,她遇見舊CD店里有碟片賣,趕緊珍藏了起來。
夏園曲藝社也像舊CD一樣,為她重新接續起兒時愛好。成長過程中,粵劇粵曲一度從她的世界里淡出,身邊的人都對此不感冒。如今找到同好,她來到曲藝社學習秦琴,偶爾還為大家的演出客串主持人,一晃就是一年。
在曲藝社表演大合照中,她和另外幾位年紀稍輕的社員,于一眾銀發族中尤為顯眼。在孔楚紅加入之前,1980年出生的鐘艷珍是夏園曲藝社最年輕的成員,作為廣州市黃埔區戲曲家協會副主席,她去區里各個曲藝社探班時發現,斷層問題很普遍。
“政府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大力支持非遺,不停地宣傳,但是年輕人要工資,我們沒有報酬。純粹來玩的,可能真的是沒有多少了?!辩娖G珍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一首流行歌三四分鐘,唱個粵曲要在這里坐半個小時,跟現在的快節奏確實有一段距離?!笨壮t也有相似的感受,“生活節奏這么快,很多傳承下來的東西慢慢可能都會淡化或部分流失,挺可惜的。特別是上一代的老人家走了之后,這一塊就給耽擱下來了?!?/p>
鄰村南灣曲藝社的社長麥榮堅,入社時已過中年,1998年,工作重擔稍微減輕,他終于能投入自己的愛好。據他介紹,現在成員有二十多人,以前則超過三十人?!皝砼啪毜哪贻p的都有三十多歲。再年輕的人,都不愛好粵劇,要去讀書,讀出來工作,工作了結婚?!彼f。
疫情和拆遷接踵而至,加劇了曲藝社的凋零。麥榮堅回憶起之前,各地都有來交流經驗的戲友,不論專業還是業余,大家一同演出。2019年年末之后,一場大戲都沒有了?!艾F在沒有看戲的人,村民都走了?!币酝恐軆纱蔚囊魳肪忠采倭?,成員四散在各個區,難以集中?!耙咔榫o張的時候,排練都不給,只有很平靜之后,才能聚集?!?/p>
私伙局
廣州市黃埔區共有四十多家曲藝社,夏園曲藝社是其中最為活躍者之一。周末“開局”,是社員們相聚的方式。2022年6月12日下午兩點,成員們陸續來到夏園公園。高胡、中胡、揚琴、電阮、大提琴的聲音交織在一間明亮寬敞的活動室里。
站上比木地板略高的臺子,穿紅衣黑裙的短發中年女子化身長平公主,她身旁著襯衫西褲涼拖的“駙馬周世顯”看上去年長不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