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他們出現在南方周末版面上
5年來,南方周末采訪了眾多官員,他們不僅代表自己,也代表著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五年來,這些官員涉及的話題,體現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航空公司人員歡迎十七大代表進京 陳杰/圖
● 人物:呂日周(2002年10月17日刊發,時任山西省長治市委書記,2003年1月當選山西省政協副主席,2007年又成為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這個新職務的名稱似乎反映任職者的心境。)
○ 采訪事由:以激進的手段推進改革,引發巨大爭議。
○ 人物言論:“就因為你與他們一些人不同,你沒有遵守某些實際規則,你就被稱為‘異類’,被稱為‘有爭議’,而在現實中,有爭議往往就是一種否定?!焦佟裁词露疾桓?,反而往往能夠升遷,這豈非咄咄怪事?”
●人物:吳敏一(2003年4月30日刊發,原溫州市副市長,現為職業經理人)
○ 采訪事由:沒選上市長,溫州市副市長吳敏一棄政從商。
○ 人物言論:“世界上哪個正常國家把當官看作惟一甚至主要的價值取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辭官),打破那種認為當官是社會惟一價值取向的看法,‘上臺為官,下臺為民’,這應該是包括官場在內的中國社會的一個方向?!?/P>
●人物:仇和(2004年2月5日刊發,時任江蘇宿遷市委書記,2006年1月開始擔任江蘇省副省長,此后很少聽到他個性化的言論。)
○ 采訪事由:從江蘇省沭陽縣委書記升任宿遷市委書記的9年期間,以激進手段推進改革,其身上有著兩種極端相反的評價。
○ 人物言論:“在我國,任何層次的領導都不用怨天尤人,環境還是很好的,只要你想改能改敢改,空間很大,我覺得現在要商討的是,穩是穩不住的,守業即敗業,不要怕改革起爭議,也不要怕犯錯誤,其實不改革才是犯罪?!?/P>
●人物:龍永圖(2004年11月11日刊發,時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 采訪事由:中國入世三年。
○ 人物言論:“我發現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談判代表都有著中國入世談判前期的思維,就是認為在談判當中為國內市場贏得的保護越多功勞越大,關稅越高越好,開放越少越好。中國在開始談判的時候也是這樣,但到談判后期我們認識到保護不是越多越好,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對于中國不是讓步,而是進步,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P>
●人物:謝伏瞻(2005年3月31日刊發,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房地產稅制改革”課題組負責人,2006年10月任國家統計局局長,接替邱曉華。)
○ 采訪事由:房地產稅制改革將逐步推進,面對爭議話題,課題組負責人謹言支招。
○人物言論:“在批地、批規劃的時候就應該對中低檔房的比例有所規定,以滿足不同層面的市場需求,特別是話語權較少的困難群體的需要。不能只考慮某一個群體,而是應當為全體民眾服務?!?/P>
●人物:蔡力峰(2005年9月29日刊發,時任湖南省婁底市委書記。)
○ 采訪事由:清理“官煤勾結”,婁底“治煤風暴”。
○ 人物言論:“那么多貪官,為什么明明知道貪污那么多錢要掉腦袋,明明在打擊還要貪呢?都是一個道理:貪婪使人變成魔鬼?!?/P>
●人物:朱志剛(2005年12月15日刊發,時任財政部副部長。)采全民的礦就得交足全民的錢
○ 采訪事由:就資源價格改革談采全民的礦是否要交足全民的錢。
○ 人物言論:“之所以要實施有關資源價格的一整套改革,是因為中國現在的資源價格不反映它的真實價值和真實的社會需求,完全處于扭曲狀態,沒有充分體現資源的稀缺性?!?/P>
●人物:衛留成(2006年1月19日刊發,時任海南省省長,2006年11月任海南省委書記。)
○ 采訪事由:從企業家向政府高官轉型的為官之道,當省長后所推進的工作,如清理舊賬,警惕速度,力主官員問責和獎懲……
○ 人物言論:“官場文化我搞不清楚,我也不去研究它,在這個問題上我寧可糊涂,但是我干事不糊涂?!?/P>
●人物:潘岳(2006年2月9日,2007年1月18日,兩次刊發專訪,現仍擔任國家環??偩指本珠L、新聞發言人,幾年來,他的聲音很多也很響。)
○ 采訪事由:“環保風暴”。
○ 人物言論:“我個人的言行向來一以貫之,不會因追捧而‘高調’,也不會因挫折而‘低調’。至于樹不樹敵,我想起一句老話,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這永久的利益就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P>
●人物:于幼軍(2006年7月20日和2007年7月5日兩次接受專訪,時任山西省省長,2007年8月任文化部副部長、文化部黨組書記。)
○ 采訪事由:第一次談于幼軍如何治理小煤窯,杜絕礦難。第二次則是因為“黑磚窯事件”。
○ 人物言論:“很多人勸我說,你剛剛來當省長,馬上要面對幾萬人的反對、阻力,你要打爛他的飯碗,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啊。但我說,不行,我別無選擇,因為幾乎每周都在發生礦難、都在死人。后來說你要干也行,等明年省人大開會,把代字去掉了再干,否則人代會你一定丟選票,幾萬人總會有他的代言人。我說準備丟他一百幾十張票,我也要干?!?/P>
●人物:劉忠德(2006年8月3日刊發,原任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兼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等職。)
○ 采訪事由:炮轟“超女”惹眾人非議,并回憶任職時的一些工作,也透露出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管理信息,“中國最難當的官怎么當”。
○ 人物言論:“中國的中宣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像人們說的,和美國的國防部部長,原蘇聯的農業部長一樣,是各部門中最難當的官員?!?/P>
●人物:張大衛(2006年9月21日刊發,時任河南省副省長。)
○ 采訪事由:2006年7月18日,河南分管環保的副省長張大衛,在汝州鑫源豐氧化鋁項目工地和南陽市蒲山鎮小水泥群暗訪后嚴厲批評基層環保局長。
○ 人物言論:“我們剛剛結束了一場比較精彩的‘演出’,我也告誡自己,別高興太早,老百姓更關注結果,可以通過你們告訴老百姓,有些人要丟‘烏紗帽’,比如這個氧化鋁事件,肯定要處理人,我們不處理,中央也不答應?!?/P>
●人物:楊敏之(2006年10月26日刊發,原湖南省紀委書記,現已退休。)
○ 采訪事由:郴州大案發生在湖南,而楊敏之曾任原省紀委書記,以此案為線索,考察省一級紀委如何辦案,其中要遇到什么阻力等。
○ 人物言論:“現在,我的思想已經不是別人講啥我就說啥,而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我說的東西是經過認真思考的,而且是經過幾十年的思考,我認為是經得起推敲的。當然,有些話在任的時候就不能說,因為在任的時候顧慮就要多一些?!?/P>
●人物:胡德平(2006年11月23日刊發,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
○ 采訪事由:在“清算第一桶金”的民意洶涌下,工商聯領導人如何回應。
○ 人物言論:“對于清算‘第一桶金’的說法,說得不好,這是在否定改革的巨大成績?!?/P>
●人物:祝春林(2007年1月4日刊發,時任公安部紀委書記、督察長。)
○ 采訪事由:襲警引發熱烈討論,公安制度如何改革以構建和諧的警民關系,媒體作用如何發揮等?!?人物言論:“當我們接錦旗牌匾的時候,心里應該有一種愧疚,我們接過的是老百姓的一份寬容、一份期盼、一份囑托。我們不是‘衙門’不是‘救世主’,要認識到這是我們的責任??!”
●人物:王衛平(2007年2月1日刊發,時任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主管電視劇管理。)
○ 采訪事由:廣電總局加強文化意識形態管理。
○ 人物言論:“在中國做電視劇你智商不夠,游戲規則沒搞清楚,你還怎么玩電視???在資本主義國家電視臺都是私人的,愿意播什么播什么,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在中國,電視是黨和人民的宣傳喉舌,這是它的主要使命,其次才是娛樂性?!?/P>
●人物:張邦棟(2007年2月15日刊發,時任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
○ 采訪事由:中國“軍方新聞”高頻亮相,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耐心解讀國防政策,回應關于解放軍的熱點話題。
○ 人物言論:“不久前中國的確進行了一項試驗,但這個試驗不針對任何其他國家,對任何國家都不會構成威脅?!袊^不會參加任何形式的外空軍備競賽。中國愿與具體國家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開展合作?!保ɑ貞袊鴵魵Ю匣瘹庀笮l星一事)
●人物:李克強(2007年3月15日刊發,現仍擔任遼寧省委書記。)
○ 采訪事由:兩會期間,本報記者旁聽遼寧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 人物言論:“我認為,我們自己不要說遼寧已經全面實行了農村低保制度,應該說還在建立當中,中央剛講,我們去年就建立了?其實就是翻了一個牌,把農村的特困救助、五保戶救助和低?;斓揭粔K了,混到一塊之后反而使應該救助的得不到救助了,這就更不應該了?!?/P>
●人物:張春賢(2007年3月15日刊發,現仍擔任湖南省委書記。)
○ 采訪事由: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和眾多記者一起采訪張春賢,這位省委書記一直力挺互聯網。
○ 人物言論:“(網絡)這種新型媒體是一個交流的平臺,利用這種方式也能夠廣泛了解民意。因為執政者只有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根據民意、民智制定自己的科學決策,最后達到對社會的管理,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這種方式應該受到重視?!?/P>
●人物:韓正(2007年3月15日刊發,時任上海市委代書記、市長,現任上海市長。)
○ 采訪事由:兩會期間的上海代表團,備受關注。
○ 人物言論:“按照制度辦,而不是某一個人想怎么辦就怎么辦,只有這樣,信息公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P>
●人物:薄熙來(2007年3月15日刊發,現仍擔任商務部部長。)
○ 采訪事由:西方指責中國搞新殖民主義。
○ 人物言論:“他們的一個最重要依據是中國從非洲拿石油,但是從統計角度來看,去年非洲全部出口的石油,中國只占了8.7%,歐洲占36%,美國占33%。如果說進口8.7%都有掠奪資源之嫌,那36%和33%應該怎么來看呢?”
●人物:王珉(2007年3月15日刊發,現仍擔任吉林省委書記。)
○ 采訪事由:在發達地區工作的王珉,來到東北后,如何展開他的工作。
○ 人物言論:“人生的道路不要太過于注重設計,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試試,這也是對的,但不要過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樣?,F在我覺得有些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樣,一定要當官,一定要當大官,那太累了?!?/P>
●人物:高強(2007年3月14日刊發,時任衛生部部長,2007年4月改任副部長,繼續擔任衛生部黨組書記。)
○ 采訪事由:萬眾矚目的中國醫改究竟走向何方?衛生部部長直陳目標與艱難。
○ 人物言論:“我要明確地說,醫療衛生事業不能實行市場化改革。醫療衛生事業關系到全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必須堅持公益性質和社會福利政策?!?/P>
●人物:戴相龍(2007年3月15日刊發,現仍擔任天津市市長。)
○ 采訪事由:天津濱海新區和天津的崛起。
○ 人物言論:“天津一直是醒著的啊,不能說現在加快發展了就說以前是在沉睡,否定以前的發展,這怎么行???這是很不對的!”
●人物:趙啟正(2007年6月28日刊發,原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2005年8月退休,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副主任。)
○ 采訪事由:昔日國新辦主任回首往昔歲月,涉及上海社保案等敏感話題。
○ 人物言論:“我要為媒體說兩句公道話,比如你這個地方失火了,但媒體對失火沒責任,對救火也沒責任。對媒體最大要求應該是兩個字:真實。真實、公正的報道能促進社會和諧?!?/P>
●人物:吳仕民(2007年7月刊發,國家民委副主任。)
○ 采訪事由:達賴喇嘛提出“大藏區”概念,而中國民族問題一直是一個敏感問題,作為主政者如何評論相關話題。
○ 人物言論:“不能把凡涉及少數民族公民的問題就看作民族問題。如果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是基于特定的民族身份而被歧視、被侮辱,這才會是民族問題?!?/P>
●人物:張錦明(2007年7月27日刊發,現仍擔任中共四川雅安市委副書記。)
○采訪事由:張錦明在十年內力推民主試驗,走了一條不平凡的路。
○ 人物言論:“應該做一些比職務更有生命力的事情?!?/P>
●人物:王旭明(2007年8月2日刊發,現仍擔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
○采訪事由:王旭明再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人物言論:“應該這樣說,我的工作加強了教育部的透明和公開,加強了與社會公眾的互動。中國不僅需要一個王旭明,還需要成千上萬個這樣的人,現在還遠遠不夠?!?/P>
●人物:史濟春(2007年8月9日刊發,河南省副省長,主管環保。)
○采訪事由:69名礦工被困井下三天后成功獲救。
○人物言論:“我始終處于戰戰兢兢的狀態。分管安全工作,就必須時刻警鐘長鳴,如履薄冰?!?/P>
●人物:張建(2007年8月23日刊發,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宣教司司長。)
○采訪事由:國家計生委推出新的計劃生育標語。
○人物言論:“像‘該流不流,扒房牽?!@些幾乎都沒有了,有的也是以前刷的,后來沒被覆蓋掉,新刷的肯定沒這種了?!?/P>
●人物:李毅中(2005年12月15日,2007年9月13日,兩次報道,現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
○ 采訪事由:安監總局局長的匆匆行程,到處為安全事故“滅火”。第二次報道本報記者全程隨同。
○ 人物言論:“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煤是怎么挖出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