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向上向實向善履責路徑——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2021)解讀
2021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遭受挑戰的一年。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蔓延,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多重影響;另一方面,氣候變化、生態破壞、失業和貧困等全球性問題的威脅不斷加劇,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工商業組織已經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到了一個關鍵點。IBM商業價值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2年CEO調研報告》顯示,51%的全球受訪者將可持續發展視為未來兩到三年的最大挑戰;在中國,52%的受訪CEO持同樣觀點。
逆境之下如何突圍,考驗著企業的戰略眼光和能力,也考驗著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即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該如何看待履行社會責任與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從2019年8月181家美國頂級公司首席執行官在“商業圓桌會議”上聯合簽署《公司宗旨宣言書》,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到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在全球漸成主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越來越具有戰略性,越來越關注實質性。
2021年,推動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頂層架構更加完善: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增加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應當在遵守法律法規規定義務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公司職工、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責任;國家鼓勵公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公布社會責任報告。2022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旨在更好推動中央企業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
在中國,履行社會責任逐漸成為企業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為持續跟蹤中國企業社會責任(CSR)發展的現狀,分析總結當前背景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特征,今年以來,南方周末連續19年開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
本年度調研依托“善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大數據平臺”,歷時6個月,納入調研樣本企業580家,最終形成“中國企業社會責任300強榜單”,以及互聯網、房地產、銀行、汽車和醫藥五個行業榜單。
總體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300強”上榜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水平和績效水平穩步提升,平均得分為55.25分,比上一年度提升2.4分;從企業角度看,133家企業總分比2020年有提升,135家企業得分下降,新增上榜企業32家。
企業得分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在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和員工責任三個維度加大了投入,企業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與企業戰略、經營的融合加速。
向上:融入治理,戰略引領
2021年,社會責任在企業的組織位階中提升了“一大步”。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社會責任融入公司治理,融入發展戰略,融入經營行為。
將CSR納入決策議程
董事會或公司決策層對企業社會責任有充分的理解,將履行社會責任納入公司最高決策議程,并建立由上至下的CSR組織體系,是保障CSR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
建立CSR/ESG委員會,可以調動公司不同部門的資源和智慧,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整個組織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公司決策層及時了解環境和社會風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新趨勢,有助于企業快速響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出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和行動計劃。本次調研中,51.7%的上榜企業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或ESG委員會(其中,新成立的委員會以ESG委員會居多),比2020年和2019年高出12.7%。
伴隨著“決策-管理-執行”三級CSR組織體系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制度化、規范化履行社會責任。調研發現,58.7%的上榜企業已持續發布CSR報告5年以上;54.3%的上榜企業開始將社會責任納入供應鏈管理,推動供應商協同履行社會責任;32.7%的上榜企業制定了CSR專項制度,包括CSR職責要求、CSR管理流程、供應鏈CSR管理要求、CSR風險管理等。
提升CSR戰略能力
隨著社會責任在組織位階的提升,企業逐漸重視制定CSR/ESG戰略,通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