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青衣江畔“堆”出核潛艇
第一艘核潛艇建造工程解密以前,是絕密級的三線工程,封閉的信息讓人們誤以為核潛艇的總體和反應堆是在同一地點建造,彭士祿和黃旭華在一起工作,甚至有“四川山溝里造出了核潛艇”的說法。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三次到夾江縣造訪909基地,梳理出了自己的理解。
澄清籠罩在大山深處的誤解后,故事還沒講完……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西南水電研究所
自1935年5月25日,林彪聶榮臻麾下的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等十八名紅軍戰士,在四川安順場孤舟強渡大渡河,為中國工農紅軍沖出絕境開辟出一條通道后,“十八勇士”成為一個特定量詞。
三十年后,1965年5月,中國西部崇山峻嶺間,十八勇士身影再現:貴州平壩,一支十八人的突擊隊在山溝里鑿眼放炮,一座航空發動機研發企業隨后崛起;陜西漢中,一支十八人的勘測隊,一面實地測繪,一面圖上作業,一個飛機制造廠很快開建;四川夾江,一支十八人的先遣隊,悄然在南安公社的密林中安營扎寨,挖土推石,在大旗山下的青衣江畔,掛出了“西南水電研究所”的牌子。這些十八勇士們投身的三線建設,都是保密項目,連隨后而來的建設大軍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項目內容。由此可推,夾江縣南安公社(現夾江縣界牌鎮)開建的西南水電研究所,其實與水電研究沒有關系。
以西南水電研究所之名掩護的,是關乎國之重器的09工程。
909基地
1958年6月13日,蘇聯援建我國的第一座實驗性重水反應堆達到臨界,標志著我國第一座核反應堆達到正常運行水平,主管科學技術和軍工生產的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元帥,決定向中央建議研制核潛艇。
6月18日,聶榮臻在軍委會議室召集軍隊和地方相關部委領導開會,討論核潛艇研制及相關機構組建問題;6月27日,《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當時稱核潛艇為原子潛艇)送到了聶榮臻辦公室,這是中國核潛艇工程的第一份文件,聶帥當即簽發上報;6月28日,周恩來對報告作了批示;6月30日,毛澤東和中央常委圈閱批準了報告。十天后,核潛艇總體設計室成立,對外稱造船技術研究室;爾后,二機部(核工業部)成立了潛艇核動力設計組;研制核潛艇的其他設計機構也都在當年的7、8月間相繼成立。至此,距1954年1月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僅四年半時間,中國核潛艇研制工程正式啟動。這個時候,中國的“核原子”研究才剛剛起步,我們手里還沒有原子彈。
中國戰略武器研制的排列,是“兩彈一星一艇”。核潛艇排在“兩彈一星”之后,研發代號為09工程。
1959年9月底,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來華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毛澤東當面提出,希望蘇聯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中國研制核潛艇。赫魯曉夫卻一口回絕道:“核潛艇技術太復雜,花費太大,中國造不出核潛艇?!焙蒸敃苑蛘f的技術復雜、花費大也許是事實,但毛澤東依然發出了號令:“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9工程的所有部門全部動員起來,全力以赴投入核潛艇研發。
不料,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國家財政無力同時承擔兩彈一星一艇的研發工作。與此同時,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了援助我國尖端武器研制的全部專家和資料,核動力研發更加困難重重,為了給兩彈一星讓路,09工程只能被調整下馬。二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