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湛江紅樹林:生態修復行動中勾勒未來城市

生態優先的理念,科學引領、協同創新的方法論與政府主導、多方共建共享的參與主體融為一體,成為湛江這座城市繞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主要原因。

生態修復行動造就的,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保留和社區生活空間的拓展,還將與人口規模優勢、土地資源優勢、綜合成本優勢一起,共同構成一座城市面向更廣闊區域和更長遠未來的競爭優勢。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于石

湛江霞山觀海長廊人行步道邊,紅樹林上的白鷺嚶鳴。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經濟學中有一個有趣的假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描述的是國民財富增長與環境質量呈現倒U型的時間關系。在工業化的早期,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各項污染指標不斷提高,直至人均收入提升至較高水平,污染指標才會掉頭向下。簡單概括就是“先污染,后治理”。

然而,在全球研究者的實證研究中,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雖被證實符合許多城市乃至國家的實踐規律,卻并非唯一的實踐規律。綜觀全國近300座城市,是否存在著另一種發展模式,有別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描繪的“多數規律”?

廣東湛江呈現了另一種應對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關系的可能。時下,這座濱海城市正持續性地推進紅樹林濕地的修復與保護,在國內率先提出建設“紅樹林之城”。二十多年來,湛江開展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人工造林面積超過2000公頃,在全球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大趨勢下,全市紅樹林面積從1985年的7186.3公頃恢復至當前的9958.13公頃。

由此關聯的兩個基本事實是:湛江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不斷實現國民財富的增長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寶鋼、巴斯夫等大型工業項目落地后更是奠定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經濟基底;與之相伴的,這座城市的環境指標并未發生明顯惡化,典型范例是在全球紅樹林濕地面積逐年銳減的大趨勢下,實現轄區內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連年增加,不斷出現珍稀水鳥物種亦證實濕地生態之優越。

留住紅樹林,讓自然景觀和大型工業基地在藍天下共存,意義巨大。一方面,這是“邊開發,邊保護”而不必“先污染,后治理”的實證樣本;另一方面,這又是自然景觀融入生活空間的未來城市雛形。

當前,伴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以空間效益為導向的經濟開發模式正逐漸褪色,城市里的人們愈加重視日常生活的體驗,注重就業價值和生活價值的平衡。生態修復行動造就的,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保留和社區生活空間的拓展,還將與人口規模優勢、土地資源優勢、綜合成本優勢一起,共同構成一座城市面向更廣闊區域和更長遠未來的競爭優勢。

重新發現紅樹林的四重價值

改革開放早期,東部沿海地區不少城市迅速崛起,依靠的是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構成的比較優勢。然而,隨著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現和全球新一輪的制造業轉移,沿海城市甚至部分內陸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淑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