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也有鄙視鏈:博士水不水,誰說了算?
在博士學位鄙視鏈里,歐美的博士學位處于鄙視鏈頂端,亞非拉的博士學位的總體質量似乎要稍遜一籌。真的是這樣嗎?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博士學位的含金量和含水量。
責任編輯:劉韻珊
近來,國內一些地方院線為了提高學校的博士比例,花費高價把學校的教師送到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等亞洲國家讀博,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公眾除了批評這種功利主義的“速成博士”外,也有人關注到一個重點:為什么這些地方的博士更容易獲得,是因為博士學位很“水”?“水博士”引起了一連串關于博士鄙視鏈的討論,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歐美博士的分量要高于亞洲博士。
然而,歐美博士本身也有鄙視鏈。譬如最近一位學者因為學術論爭,指出“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物雖然水平很低,但肯定不是野雞大學”“(哥本哈根大學)不上課就獲‘博士’,恐怕就不能說不水”,這些言論激起不少紛爭。丹麥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與中國在丹留學人員為此發出一封公開信,對該學者的論點進行反駁,隨即學者又復信……相當熱鬧。
由此可見,博士鄙視鏈還是廣泛存在的:博士學位水不水,到底誰說了算?
排名是重要參照
博士學位水不水,世界大學排名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如果單一排名沒有說服力,那么幾個排行榜相互印證,還是可以大概看出一所大學在國際中的聲譽。
譬如哥本哈根大學學生反駁時拿出的核心論據,就是該校在世界四大大學排行榜中的具體排名:2022 QS世界大學排名第79位,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96位,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