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低收入者如何安居——建設廣廈千萬間 大庇寒士俱歡顏
據統計,目前全港約有210萬人、占人口的31%居住于公共租住屋村,租住公屋單位數目約為72萬個。加上購買了居屋的1/6人口,約有一半市民居透過政府的房屋資助計劃實現安居。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卻是世界上公認的住房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的地區之一,私人開發樓盤與政府資助房屋各占半壁江山,互為補充,尤其是被視為“德政”的公營房屋制度在半個世紀以來穩定、公平運行,為占全港總人口1/3、約210萬的低收入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幫助總人口的1/6、約110萬人實現了居者有其屋,被其他城市和地區視為可供借鑒的范本
公屋沒有獨立廁所或廚房,在頂層設有天臺小學 資料圖片
居者有其屋
從9月到10月,香港各樓盤都迎來了銷售黃金期。滔滔看樓大軍中,有一個群體特別引人注目——三千多名“居屋”準業主?!熬游荨痹醋?978年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是港府為協助中低收入階層而設的廉價公營房屋,類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熬游荨庇煞课菸瘑T會(簡稱房委會)負責選址、設計、開發和出售,通常以成本價出售。以香港新一輪出售單位為例,根據房委會轄下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7月12日的定價原則,價格約為市值的七成。房委會轄下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張炳良解釋說:“售價是根據合資格買家的負擔能力(以他們的按揭還款能力計算)而厘定?!?BR> 自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宣布無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以來,這是房委會第二次重售“居屋”剩余單位(1997金融危機后,香港房價暴跌,為挽救市場,政府停售停建“居屋”)。首次“解封”是在今年元旦,一位香港房屋署職員對當時的火爆場面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總共有三千多個來自牛池灣、沙田、天水圍及屯門的‘居屋’貨尾單位,令市民趨之若鶩。重售首個星期日,到示范單位參觀的人數高達兩萬多人次?!?BR> 據了解,房委會這次推出的3255套“居屋”共收到了14383份申請書,超額近4倍認購。在9月中旬搖珠確定順序后,國慶前后,三千多名準業主已進入了選樓程序。
市場對“居屋”的熱烈反應,部分原因是“居屋”停售4年積累了巨大的購買力。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少香港的低收入者期待透過“居屋”計劃,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熬游荨钡母@蕽饬?,僅針對收入較低人士,對申請者有較多限制。合資格人士包括綠表申請者及白表申請者。綠表申請人主要為公屋住戶及經核實合資格獲編配公屋的人士,公屋住戶申請資格,具體以一口人家庭為例,每月家庭總收入限額為6800港元,家庭總資產限額為17.6萬港元。而白表申請人需滿足的資產凈值及收入限額,以人數為一人的家庭為例,每月家庭總收入限額為1.15萬港元,家庭總資產限額為24萬港元。白表和綠表申請者的配額比設定為1∶4。
居屋制度運作二十多年來,成功幫助不少中低收入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已有三十多萬個家庭一百多萬人通過這個計劃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
房委會目前手頭大約還剩下近萬套房子。盡管需求暢旺,但港府已決意在發售完所有剩余房屋后淡出樓市,回歸低收入人士的庇護者及健康房屋市場的監管者的角色。
排隊等“上樓”
香港寸土寸金,要想人人都當“房東”,也不太現實,但大部分低收入人口依然有機會實現安居夢想,這就要歸功于租住公屋的政策。香港的公營房屋政策始于1954年,其宗旨是為真正有住屋需要但又無法負擔其他類別居所的家庭提供安身之所。
港人守秩序、“愛”排隊令內地人嘆服,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有1/3香港人人生中最漫長、最重要的一次排隊,卻是排隊等“上樓”(輪候公屋)。
在經過多年的輪候后,余先生一家四口終于在上世紀90年代等來了“上樓”的機會,搬進一套面積三十多平方米的公屋。
有別于居屋集中的屋村,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解決長遠人口壓力,港府起動了新市鎮計劃,在全港打造9個衛星城。和其它屋村一樣,新市鎮里凡是有關交通、醫療、教育、大型娛樂設施、甚至連街市(即菜市場)等都由政府統一規劃,與公屋同時建設,大型商場、街市、超市、酒樓一應俱全。余先生居住的沙田就是香港發展最早的新市鎮之一。
由于公屋的定位明確,就是利用有限資源為需要住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負擔得起的安身之地,因此在租金厘定上有嚴格規定,在面積上也有嚴格限制,在申請人資格上更有較高門檻和審批監督機制。
據房屋署有關人員介紹,目前公屋租金每平方米僅約為47港元,是商品房房租的1/4。
租金低廉,免不了會有貪占便宜者,房屋署對申請人資格進行嚴格限制,申請人必須在香港住滿7年及沒有私人住宅物業,而且須接受入息及資產凈值兩方面的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每月總收入及現時的總資產凈值不得超過房委會規定的最高入息及總資產凈值限額”。根據2007年4月1日生效的新標準,以一人的家庭需符合的收入及家庭資產凈值限額為例,每月家庭總收入限額為6800港元,家庭總資產限額為17.6萬港元;以四口之家為例,家庭每月最高收入限額為1.46萬元,家庭總資產凈值限額為36.2萬元。
如今回想當初獲通知上樓時的情形,當司機的余先生依然覺得很滿足。畢竟,在早年,輪候的人多達幾十萬,有的人要等上六七年。有一位公屋老住戶這樣形容:“在當年,能夠中簽抽到上樓入住,更好過今時今日中了頭獎六合彩?!?BR> 不過,隨著香港社會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屋的綜合環境也在不斷改善。港人文先生入住公屋已有二十余年,從年輕小伙住成了老人,目睹屋村幾乎變成老人村,“屋村越起越豪,租金越來越高”?!爱斈晔埼擦馕莸奈菪驮O計和設施及居住環境,可用簡陋不堪來形容?,F在的屋村無論從外形或設備用料來說,都較市區的私營樓宇及舊式樓宇不知好多少??芍^‘鳥槍換大炮’?!惫莸姆峙錁藴?,是保證每一個人的分配面積達到至少5.5或7平方米。不過,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每人其實可分配到十二三平方米的面積。
根據房屋署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在公屋輪候冊登記的家庭數目仍有逾10萬個,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約為1.9年。據統計,目前全港約有210萬人、占人口的31%居住于公共租住屋村,租住公屋單位數目約為72萬個。加上購買了居屋的1/6人口,約有一半市民居透過政府的房屋資助計劃實現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