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基金大爆發:“啥都往筐里裝”,警惕“漂綠”

監管機構應盡快明確碳中和基金的定義,出臺相關的引導政策、投資目錄等,制定碳中和基金的統一評價標準。

“無論是碳中和基金還是ESG基金,它們的出發點并不是讓我們換一種方式賺錢,而是在賺錢的同時,要創造環境效益等績效?!?br />
從理論上講,一些節能環保類項目模式比較重、投資周期長,收益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碳中和基金覆蓋的范圍更廣泛,由于啟動不久,收益水平到底如何,目前還很難判斷。

責任編輯:曹海東

長期來看,碳中和基金還是會越來越偏向低碳行業。圖為工人在“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巡檢光伏發電設施。(視覺中國 /圖)

碳中和基金正迎來大爆發。

涌入該賽道的玩家,幾乎囊括了不同類型的基金。2022年7月,國內首批8只碳中和ETF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發行,總募集規模164.18億元。同期,多只基金公司布局的碳中和主題基金產品亦在排隊待批。

此前,6月,安徽省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皖能集團成立規模為50億元的碳中和母基金,目標三年后母子基金總規模突破150億元;另一股力量來自紅杉中國、高瓴、IDG資本、中金資本、春華資本等機構,2021年起紛紛設立碳中和基金,部分規模高達百億元。

然而,火爆的碳中和基金,地基卻不夠牢固。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基金發行方對“碳中和”理解不一,導致“目前碳中和基金給人感覺更多是套了‘碳中和’這個時髦概念,只要投資的領域與碳中和沾邊,都可以算作碳中和基金”。

而過于寬泛的概念極易引發“漂綠”風險,這在投資理念近似的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基金已有先例。王遙認為,從基金管理者、投資者到監管者,都需要提高對碳中和、ESG等綠色理念的認識水平,“看看基金是否真的‘綠’”。

是否納入高排放行業存分歧

“碳中和”的定義已得到公認,但“碳中和基金”概念卻沒有統一的標準。

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基金也分為不同類型。比如按募資方式,ETF一般屬于公募基金,而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機構發行的基金和政府引導基金一般屬于私募基金。而按投資種類,ETF屬于證券投資基金。

在這種情況下,哪些公司、哪些項目符合“碳中和”理念,每個碳中和基金都有不同的邏輯。

“全球與氣候相關的指數基金由于篩選理念不同,差異可以很大?!崩ド蕉趴舜髮W可持續投資研究項目主任張俊杰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核心區別在于,不同碳中和基金是否把高碳減排領域的轉型企業也納入其中?!?/p>

8只碳中和ETF即納入了轉型企業,跟蹤的是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SEEE碳中和指數)。該指數聚焦深度低碳和高碳減排兩大方向,深度低碳領域包括清潔能源與儲能、綠色交通、減碳和固碳技術等;高碳減排領域則包括火電、鋼鐵、建材、有色金屬、化工、建筑等。

“過往提到碳中和,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新能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有晴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