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話牛郎織女:神仙眷侶才是原版,“偷衣賊逼迫婦女”乃近世演繹
清末民初《天河配》中,也特意添加了仙女洗澡和牛郎偷衣的劇情。還將西洋舞改編成仙女浴舞,作為開場噱頭。結果新版《天河配》受到市場歡迎,引得各大劇院和地方戲紛紛效仿,甚至連京劇大師梅蘭芳都曾參演。
責任編輯:陳斌
每年一到七夕,網絡上就會例行瘋轉對“牛郎織女”的批判:“牛郎就是個偷窺狂和偷衣賊”“這故事本質是逼迫婦女”“清醒者只有王母,盡力保護女兒反而被罵”……更有甚者,直接將批評上升到自古以來,聲稱“如此惡心的橋段竟被當成感人愛情傳頌了幾千年,文明之恥”。
然而這些大張撻伐之人,恐怕并沒有讀過原版神話。他們對“牛郎織女”的了解,大概全來自小學課文。而從周代一直到明代,古籍中的“牛郎”都是牽牛星神。至于“窮小子偷衣服”的版本,則要到晚清民國才開始出現,最后定型已經是1949年之后了。
回溯歷史,牛郎織女神話起源于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牽牛星與織女星幾乎總是隔銀河相對,很早就被劃為一對固定觀察對象。如周代《詩經?大東》中就有:“跂彼織女、睆彼牽?!?,而稍晚的睡虎地秦簡已有“牽牛以取織女”的字句,可見當時牽牛星和織女星已被視作一對夫妻。到了漢代,七夕鵲橋相會的設定成形。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