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簫王”郭大強:始于維持生活
“找傳承人,首先要看做人?!?br />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5月中旬,行過排隊測核酸的長龍,拐進竹篙巷,兩旁店鋪逼仄,樓房老舊,傍晚日光斑駁涌動,爬向這條典型“老廣州”的小巷子里,前面就是“南簫王”郭大強的家。郭大強是“郭氏粵聲”笛簫制作的第三代掌門人,也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州簫笛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隨他進門,需開了燈才看得清,屋內小而雜亂,各處堆放著竹料木料。郭大強坐在工作臺內主位,手指夾煙,各式各樣的簫笛成捆成捆擁住他。他的手指粗糙皸裂,指頭滿是劃痕。這是一雙長年干活的手,只看它,想象不到它的主人叫“南簫王”。
“南簫王”三字掛在側邊墻上,紙張泛黃,有回潮的痕跡,聽說之前掛在主位后方的墻上。
郭大強獲得這個稱號已經二十多年。千禧年那會,簫笛演奏家張維良從內地赴香港演出,途經廣州,到星海音樂學院做客,郭大強作為當時頗有名氣的嶺南簫笛制作傳承人,也被邀請過來陪同。
郭大強抽了口煙,我坐在對面,他把煙噴到遠離我的方向。他回憶道,“我拿了支簫過去,說張老師你指點一下。他說我回去看看?!?/p>
張維良當場沒說什么,晚上突然打電話給郭大強,“你的簫很好!我錄音,一次過!其他的簫要不是音高不準,要不是音程不準,你(的)很準,一下就過了。真不愧是‘南簫王’!”
說到這里,郭大強下頷抖動起來,銀白色胡子在燈光下閃閃發亮,談興濃了些,“那時候做笛子的人多,做簫吹簫的少。你能找到一百個吹笛子的,但可能都找不到一個吹簫的。因為沒人玩!1968年那會,很多宣傳隊演出,(用的管樂)全是笛子,簫被稱為‘靡靡之音’,是被批判的?!?/p>
不獨廣州,那時全國都處于一個異??簥^的年代。笛子音色嘹亮,受人喜歡;簫則舒緩些,時人覺得簫跟古琴一樣,都是“靡靡之音,帶給人頹廢”,要拿出來批斗才行。改革開放后,吹簫制簫的才多起來,只是名家寥寥。
1999年,郭大強去見南方歌舞團負責吹笛子的石家環,他一言點醒郭大強,“你的簫不錯。其實笛子很多人都做得好,你的也不錯。但是我給你一個建議,我吹了這么多簫,你的音最穩定、最好?!彼嶙h郭大強專門把簫做好。
郭大強心動了。憑著多年的家傳手藝及制作經驗,他的簫很快就在嶺南闖出了“郭大強的簫”這個名頭。
“以前(人們)都不叫(我)郭大強的?!彼Φ?,“叫‘阿灼的仔’(‘阿灼的兒子’)。我爸是郭汝灼嘛,當時制笛子出了名的?!?/p>
始于“維持生活”
郭汝灼是郭大強的父親,嶺南簫笛制作工藝第二代傳承人,1963年研制出了木質簫笛以及半音鍵改良中國笛,1966年和陳芳德等專家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