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造極 | 左手高地,右手綠洲
6年之后,面對窗外興隆湖水面掠過的飛鳥,甘肅人潘思銘還會不時想起自己第一次被震撼的那個下午。
2016年,作為清華校友,計劃回國創業的潘思銘受清華四川互聯網研究院之邀,到四川天府新區“看看環境”。在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讀完博士后,他先后在思科硅谷總部和蘋果庫比蒂諾總部從事研發。
最初,潘思銘沒抱太高期望,心想國內環境可能大同小異。但當車從成都雙流機場向東駛入天府大道,一路往南,最終停在離成都市中心30公里的興隆湖邊,他卻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
水光瀲滟、綠意盎然、飛鳥成群。但這個僻靜之處又活力四射。盡管還在施工建設,湖畔已有了一些創業公司,來來往往的年輕人臉上寫滿“夢想”和“野心”。天府新區管委會的速度更讓人驚異,“實驗室已經給你備好了,辦公場地也給你備好了,你隨時可以開干”。
興隆湖畔(成都天投集團/圖)
潘思銘立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我不去其他地方看了,就在成都成立一家公司?!?/p>
于是,在政府協助搭建的臨時辦公室里,以模擬集成電路芯片為主導業務的易沖半導體有限公司誕生了。三年后,潘思銘和團隊獨立設計完成中國大陸第一顆具有完整知識產權、具有量產能力的10Gbps高速信號調理類芯片。易沖由此成為國內無線充電行業領軍企業,估值超過10億元。
2019年,潘思銘把公司正式搬進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那個最初讓他深受震撼、眼下正孕育著無限可能的新經濟高地。
新經濟高地
從硅谷到天府,潘思銘的“回歸”,正是天府新區競逐全球新經濟產業的一個縮影。
“新經濟”之新,在于信息技術革命的顛覆性變革和由此帶動的產業、模式、業態的創新。
作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學高地、科學城創新策源地、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主陣地、國家實驗室和天府實驗室承載地,成都科學城正以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群的虹吸效應,走在天府新區新經濟發展的最前沿。
2021年12月,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告別了市中心“駐扎”了65年的老院區,集體搬遷到成都科學城鹿溪智谷科學中心,與天府實驗室、中核系等其他24家國家級科研機構比鄰而居。
作為基礎科研的“國家隊”代表,中科院成都分院8000多名科研人才,將參與籌建天府實驗室,推動高海拔宇宙線研發中心、山地災害鏈綜合模擬平臺等基礎設施條件平臺的建設。此外,成都分院還將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綠色低碳、新型材料等方向,聯動中科系其他院所,推動新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圖)
隨著國家人才戰略、中國科學院BR計劃、西部之光計劃的實施,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長劉慶預計,未來5年僅中科系的高能級人才就將發展到一萬人。而后續伴隨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的建成,中科系相關院所的入駐,人才集聚還將持續。
同時向天府新區聚集的,還有國之重器。與鹿溪智谷科學中心相對、距離興隆湖東南角約2公里的區域,坐落著12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最惹人注目的,是一顆閃耀科技和未來色彩的“藍寶石”——國家超算成都中心。在“十四五”規劃和東數西算的國家戰略部署推動下,作為西部唯一的國家超算中心,它正依托每秒鐘10億億次、全球前十的算力,成為支撐新經濟發展的“最強大腦”。
據成都超算中心董事長顧勤介紹,中心已承接了13個國家級研究課題。但她強調,除了科學研究,最強大腦也服務于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城市治理。自建成以來,超算中心通過超算+人工智能、超算+智慧城市等應用創新,為重慶、北京、上海等35個城市的700余家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用戶提供算力服務,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災害預警等30多個領域。
成都超級計算中心(視覺中國/圖)
基于科研實力、人才資源和基礎設施,天府新區大力推動從基礎研究轉向應用創新,打造協同創新中心,引育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50余個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促成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同時,以產業生態圈為理念,以科學城為核心,天府新區建設起高效集約、有機協同的產業環境:西環興隆湖建設高新技術服務產業園,布局新經濟產業園、央企研發中心和校院地協同創新區;南沿鳳棲谷濕地建成數字經濟產業園,布局天府無線谷、鳳棲軟件園;東北接天府新區龍泉汽車城,布局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隨著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華為鯤鵬、??低?、商湯科技、海天集團、易沖半導體等眾多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企業入駐,以國家級院所高校為牽引、科技型領軍企業為支撐的創新生態初見雛形。
得益于“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天府新區的新經濟產業正成型成勢。根據天府新區新經濟局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新區已落地數字經濟重大項目120余個、高技術服務機構60余家,全年僅軟件業務收入就超過185億元。
“孕育”獨角獸
就在這片新經濟高地的腹心地帶,興隆湖與鹿溪河的“懷抱”之中,一片島嶼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獨角獸島。
“項目以新經濟應用場景構建為目標,以獨角獸企業引進培育為根本,建成后將成為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區最具標識度、最具帶動力的新經濟成長高地”,獨角獸島建設運營方——天府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樊永宏展望。
面積達1006畝的獨角獸島,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質生活的思路,聚焦數字、智能、綠色、創意、流量和共享六種新經濟形態,打造獨角獸企業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和生態創新區。
“這是一個創新型、復合型的產業平臺,可以為初創企業—瞪羚企業—準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超級獨角獸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等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多樣化、可持續的辦公空間。同時,將同步建設覆蓋工商、稅務、法律、投融資、公共技術平臺等的綜合服務體系,全面賦能園區入駐企業,”天府新區新經濟局局長劉杰表示,“這對天府新區和成都科學城做大做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主導產業有很重要的助推作用?!?/p>
獨角獸島啟動區實拍(成都天投集團/圖)
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就是第一家擬落戶“島”上的“島企”。早在獨角獸島啟動建設之初,商湯集團就決定將聚焦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的“未來創新中心”和“一帶一路”總部基地設在天府新區。理由很簡單,成都先后出臺“智慧蓉城”“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政策,為人工智能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天府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科研實力超群,相關產業已有集聚之勢。
天府新區對獨角獸企業的“無微不至”讓商湯科技成都公司迅速度過了嬰兒期——一對一的企業服務專員,特事特辦的流程,2018年底還專門出臺《關于支持新經濟企業入駐獨角獸島的若干政策》,從企業集聚、科技研發、市場開拓、金融聯動、人才招引、產權維護、平臺共享、成長壯大、可持續發展、定制化政務服務等十個方面給與全方位支持。
以企業融資為例,新區設立伊始就成立了天府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定向投資優質科創企業。天府資本總經理覃琦表示,“建立良好的基金生態,本質上就是服務新區創業創新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的聚集”。
但最讓商湯科技“受用”的,是天府新區為新經濟的應用場景提供的廣闊空間,和獨角獸島周圍高能級科研力量的強大支持。
“在天府華西醫院、地鐵、學校,都有商湯智慧軟件的應用場景落地”,商湯科技成都公司總經理傅強解釋,天府新區發展正日新月異,恰好給人工智能提供了難得的應用場景,“場景對于一個需要大量數據、需要不斷迭代、不斷優化的人工智能企業而言,非常重要。這比一次性的補貼、資金更為寶貴”。
另一方面,隨著新經濟領域分工日益精細化,商湯作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軟件企業,還需要結識盟友?!霸谔旄聟^,我們很容易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達成合作,共同孵化未來可應用的科研成果。未來,我們在獨角獸島上也能方便地找到伙伴,研發攻克前沿問題?!?/p>
空間廣闊、人才聚集、研發強勁,在傅強看來,共同助推企業成果孵化落地,更容易形成新經濟產業的良性生態循環,“這是我們選擇天府新區和獨角獸島的重要原因”。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綠洲”
商湯科技成都敢于“嘗鮮”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預見到這里將誕生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時指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p>
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天府新區摒棄竭澤而漁的傳統發展方式,選擇了一條生態與產業并重的綠色之路。
一方面,按照“突出公園城市特點”的要求,天府新區錨固“70.1%生態空間”,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初步形成“一山、兩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態格局。同時,按照“城市組團-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街區”四級空間體系,天府新區邀請國內外頂尖設計師,整體設計和規劃管控天際線、輪廓線、山水通廊,塑造出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興隆湖湖畔書店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
而另一方面,天府新區也在探索產業經濟和綠色生態的相融相生。
獨角獸島就是一種嘗試?!耙巹澋撵`感正來自興隆湖及周邊自然濕地”,設計方扎哈·哈迪德事務所將獨角獸島建造為“荷塘”,以一系列交互式的“荷葉”體現“聚集”,也寓意新經濟企業在獨角獸島上聚合與生長。
一體化的建筑群圍繞著中央廣場和地鐵站分布,放射狀的布局使步行者或騎行者只需幾分鐘即可到達獨角獸島的任何角落,配合未來將建成的TOD項目,便利綠色出行;通過地下空間的整合開發與地上空間聯動,加強土地垂直利用率,節約土地資源;以“綠”為底對整個園區進行規劃,打造出具有觀賞性的植物景觀點位,助力親近自然。
一個趨勢是,在天府新區新經濟產業中,綠色正成為一道亮眼的底色。
建設中的獨角獸島(成都天投集團/圖)
2021年,天府永興實驗室揭牌成立,聚焦零碳能源、資源碳中和、地熱能及固碳3大研究方向,圍繞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投一體化的協同布局。
實驗室揭牌成立之初,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府永興實驗室主任張遠航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零碳能源主要研究氫能、綠色天然氣以及綠色交通技術;資源碳中和主要研究生物質零碳利用、零碳燃料與減污降碳;地熱能及固碳主要研究固碳與生態修復、地熱能開發利用等。實驗室設置了零碳能源系統、高分子碳中和等8個前沿研究中心,未來將賦能清潔能源、環保裝備、綠色建材3大產業賽道,引領促進碳中和等新興產業發展。
同時,海天集團等生態導向型企業也在聚集。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021年四川首家A股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海天集團將總部設置在興隆湖南岸?!霸谏鷳B可持續特性上,我們和天府新區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取向?!焙L旒瘓F常務副總裁鐘映海表示。除了提供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讓城市呈現清波蕩漾的生態美景,海天集團還將其水務主業特征和綠色低碳文化特質融入興隆湖景觀,懸浮在空中的“冰山”科技展廳已成為沿湖的一道風景線。
海天集團總部(海天集團/圖)
如今,當乘飛機掠過天府新區上空,4500畝水面的波光粼粼盡收眼底;也可步入興隆湖畔中信書店,將水下生態一覽無余;或造訪湖心島,在棲息的候鳥中尋回久違的野趣……
在興隆湖畔工作3年有余的王磊站在湖邊伸了個懶腰,心情愜意,“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心中的綠洲”。
未來新城
對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副院長劉慶而言,這片走出實驗室就抵達的“綠洲”,正帶給自己前所未有的體驗,“每天來這里上班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周圍走一圈,神清氣爽,工作效率也高”。
當研究遇到瓶頸,劉慶說科學家們會去室外小花園走一走,“換個環境,遇見不同的研究人員,雖然不是一個專業一個方向,但可能會激發靈感,使問題一下就解決了”。
和劉慶類似,越來越多天府新區入駐者,迎來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跨過一條街,步行15分鐘就能上班;下班后呼朋喚友,繞興隆湖結伴慢跑;每到周五,一些公司甚至專設運動時間,組織員工集體到天府公園里打球。
興隆湖(視覺中國/圖)
在“宜居宜業”“職住平衡”背后,離不開天府新區的巧妙規劃——不再將城區分割成相互獨立的孤島,而是根據人的需要,巧妙地將居住、生產、生活區域有機融合,并促進人與人的交流。而規劃背后核心邏輯在于,人,才是城市與產業成功的奧義。
當這位遷居美國30年的工程師跟隨湯琦參觀完麓湖2100畝生態湖域,又圍著興隆湖跑了一圈之后,他決定留下,“30年前是舉家往海外走,30年后沒想到是舉家往成都搬”。
一組數據或可做注腳。過去五年,四川天府新區青年人才落戶17.8萬人,居成都全市首位;引入高層次人才457名、年均增長34%。
恰如城市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揭示的那樣,思想在居住于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間里的人們當中交流,這種交流有時會產生人類創造力的奇跡。人才的集聚,最終也帶來了創新的迸發、產業的集聚。
如今,易沖半導體有限公司把企業總部、研發中心都設置在天府新區。這既因為和天府新區共成長的感情,更由于這里有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與生態。湯琦感慨,“落到這里,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今年已獲E輪融資的易沖,除了志在全球芯片領域爭得一席之地,還心懷一個更大的夢想。近年來,它不停游說產業鏈上下游伙伴也入駐天府新區,“挨在一起,彼此協同,咱們把產業生態做到百億級”。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