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字知時節,圖文識古今——【立秋·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公歷8月7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甲骨文中,“立”像一人伸開兩臂正面站在地上。古文“立”和“位”字相通。因此“立”的古文讀作“位”,表示所立之處、地位等意。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以后,吹來的風帶有一絲涼意,清晨,大地霧氣開始升騰,寒蟬感受到天氣轉涼,便發出了微鳴聲。
立秋常處于三伏天的末尾,天氣依舊悶熱,正是所謂的“秋后一伏”,因此人們也會把立秋到秋分的時段稱之為“長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