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被遺忘的戰爭”:歷史溯源及背后的大國因素

這種“肉爛在鍋里”的思想主導下,當時進行了一系列領土變動。在蘇聯解體后,出現了現在的烏東問題、克里米亞問題、納卡問題等一系列領土糾葛,由此引發的戰爭造成了成千上萬的軍人和平民傷亡,以及難以統計的財產損失。這些已經爆炸的“地雷”造成的慘烈后果,也讓那些同樣埋著“領土劃分地雷”但尚未引爆的地方比如中亞的費爾干納盆地和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人們提心吊膽。

責任編輯:陳斌

作為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劇變,蘇聯解體不但給整個世界政治局勢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和沖擊,也造成了歐亞眾多國家的“誕生”和版圖變動,并造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地緣政治問題。

俄烏兵燹,已經持續5月有余,造成數萬人傷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疑是其中背景最為復雜、沖突最為劇烈、波及范圍最為廣泛的矛盾和沖突。

然而當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烏克蘭的時候,另一場背景和起因相似的局部戰爭也在同時進行著,卻似乎被世人所遺忘了。那就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之間再起武裝沖突。

對沖的民族主義

亞美尼亞人是世界上最早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在公元11世紀之前,在亞美尼亞高原建立過數個政權,周旋于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勢力之間,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

1071年,塞爾柱突厥人在曼奇科特戰役中擊敗東羅馬帝國,改變了亞美尼亞高原上東西方勢力的平衡。在之后的歷史上,除在蒙古統治時期保持了相對獨立的地位之外,亞美尼亞多數時間內淪為被征服者和附庸的地位。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淪于奧斯曼土耳其;次年,奧斯曼土耳其吞并西亞美尼亞。至16世紀初,與薩菲波斯瓜分了亞美尼亞,將絕大多數亞美尼亞人置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是世界上最早實現“一國一教”“一族一教”的基督教國教組織,其教義和之后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主流教派均有不同,這種宗教上的特異性使得亞美尼亞民族盡管在多數時候處于附庸和被征服的地位,但始終以這種宗教上的主體性保持了民族主體性,避免被“同化”的命運,獨特的宗教信仰也成為之后亞美尼亞民族主義和獨立運動的精神基礎。

因此,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亞美尼亞人在基于宗教信仰的“米特勒”制度下,保持著相當的族群獨立性,并在帝國中有著相對特殊的地位。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知了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