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的徐家露臺丨云端
杜拉斯把陽臺變成了隱喻。露臺、陽臺,往往是一座房子的靈魂。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董橋的《橄欖香》,重讀幽香依然。自序里他說,書里那篇《玉琮》,“本想好好寫南洋山鄉荷師娘那幢荷蘭殖民地時代大宅院,懂建筑的人都說那是古跡,可恨沒有照片,記憶又殘缺,黯然放棄?!蔽匆姴使P細描,爪哇山間那幢荷蘭殖民地時代的大宅院,愈發叫人遐想。
新加坡島上也有不少英殖民時期遺留的老房子,有一陣曾和朋友四處尋訪黑白洋房,有奢有簡,都美,都仿佛藏著縹緲往事。據說島上黑白屋至今尚存兩百多棟,沒想到某年當記者的伏鋼也搬進了其中一棟,生活忽而變得讓人羨慕。
伏鋼姓徐,朋友私下喚他“徐少”,像多數人一樣出身平凡,卻是個有福之人。大都會寸土寸金,徐少并不富貴,竟能住在一片“都市里的村莊”。小山崗上大樹蓊蓊郁郁,一棟棟黑白洋房散落于蔽日濃蔭中,都是平房,大約是以前殖民地中級官員住宅。門廊前端延伸出一方寬大涼臺,叫人艷羨的正是擁有這么一處美麗露臺。
從前南洋人的生活就是半露天,微微出汗的。涼臺兩面敞開,黑白條竹簾半卷起一縷老情調,人坐在清新空氣和植物的味道里,和蔥郁熱帶植被渾然一體。午后島上時常有雨,忽而傾盆忽而淅瀝,芒果成熟季節,巧遇庭院里青黃果實從樹上飄墜,像夢中撞見了奇跡。到過這里的小說家張惠雯寫:“雨停了,庭院里充滿了黃昏時候澄澈的光線。我在屋里各處走動一下,發現黑白屋的好處還不是它的外形,而是它的結構構成的巧妙光影效果。從窗戶、門廊各處流進的光,在白墻上折射出外頭植物的影子,是這繁華城市里難得的靜謐畫面?!?/p>
徐少并不獨享露臺,而是把它變成了藝文沙龍。斗轉星移,作家詩人教授、記者編輯主播、畫家攝影家書法家音樂家出版家,都在露臺留下身影。也有外埠來客受邀,在山居愜意小住。
當然出入他口中“寒舍”最頻密的是一幫“損友”。聚會通常在下午,伴隨一個個隨機話題的,是來自主人家鄉雅安的一盅盅藏茶。有記者朋友曾納悶,為何唯有徐少能把藏茶泡得那么濃釅醇厚?茶喝得差不多了,不知不覺掩至的暮色里,眾人的饑餓感隱隱升起,于是茶食水果撤下,換上葡萄酒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