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骨折的老人們躺在床上,便盆塞在身體下面,便溺時抬起身體,骨折處會傳來鉆心的疼痛?!盀榱瞬辉偬勰敲匆幌?,就一直不吃不喝?!?br />
老年人的骨質更酥脆,骨折后的手術就像“在朽木上雕刻”。手術結束也只是冒險的中途,術后的風險和并發癥同樣使醫生揪心。
也有許多髖部骨折的老人沒有接受手術,有時是醫院條件不允許,有時是健康限制。他們被送回家,家庭成為所有問題最后的收容所。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譚暢
在山東一個村子里,張曉云的奶奶堅持了8年的“如廁自由”,終于在2021年初冬的夜里結束。她想從坐便器回到床上,但失去平衡,向左栽倒在地上。兒媳聽到老人的呼救聲,趕來將她扶到床上。
摔在地上的左側身體隱隱作痛,“不大舒服”。到了第二天,疼痛變得更加劇烈。張曉云的父母開著車,將老人送到醫院,診斷結果是髖部骨折。
從此以后,奶奶再也沒法起床了,每隔半個小時,她就會呼喚保姆、家人把她抱到馬桶上。盡管保姆每天殷勤地為奶奶擦洗身子,但臀部還是壓出了硬幣大小的褥瘡。只要屋里有人,她就會向對方傾訴褥瘡和骨折帶來的疼痛。
菲利普·羅斯在小說《凡人》中寫道,“老年不是一場戰斗,而是一場屠殺?!倍y部骨折,就是生命衰老過程里的最后一擊。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髖部受傷以后,大約有一半老人喪失了部分自理能力,三分之一的老人完全喪失自理能力。
據《生命時報》,老年髖部骨折后一年內死亡率達20%到50%,于是它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髖部骨折發生在股骨(大腿骨)頂端,有時是股骨頸,有時是股骨上端向外突出的部分;依據不同的骨折情況,醫生會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打釘、使用滑動加壓螺釘和側方金屬板進行固定,或者關節置換。
這本不是疑難雜癥。但不同于年輕人,老人往往有多種基礎病,髖部骨折就像是在破舊不堪的木屋里放了一把火。這不只是個醫學問題,也對家庭和社會提出了挑戰——骨折后能否在短時間內接受手術、術后能否得到適當的康復照料,都會使老人最后的人生有不一樣的走向。
當最后一次骨折到來
奶奶是在夜里兩三點摔下床的。張曉云的母親在起夜時聽到老人房間發出的呼救,打開燈,90歲的奶奶伏在地上。
她在2013年的夏天中風,左側偏癱,此后就幾乎整天待在床上。她堅持自己如廁,于是家人在床邊放了坐便椅——她只需要謹慎地用右手撐起身體,就能挪到坐便器上。
張曉云說,她生命力很強,中風之前還患過肺癌,濟南的醫生下了病危通知,說可以準備后事了,孩子們提前買了棺材板。
棺材板現在還停在院子里,但這些年來奶奶從來沒有失去食欲和傾訴欲。她喜歡孩子們的陪伴,也喜歡坐在輪椅上,被保姆和孫女推著在村道上散步。
然而,衰老依然在進行中。國際知名藥企默沙東的診療手冊描述這個過程:人的骨骼會發生一系列變化,隨著鈣流失,骨密度下降,骨骼隨之變得脆弱。與男性相比,女性的骨密度下降更快,因為雌激素有助于防止過多的骨質降解,而更年期結束,雌激素水平隨之下滑。
與此同時,肌肉組織和肌肉力量也變得更薄弱,一部分因為缺乏運動,另一部分也因為生長激素及睪酮水平下降。運動可以阻擋肌肉流失,但這個過程卻如同逆水行舟。靜息狀態下,老人更容易損失肌量和力量,為了彌補嚴格臥床一天所損失的肌量,老年患者需要進行兩周的鍛煉。
在這一過程中,視力下降、關節磨損、關節僵硬都會帶來摔傷乃至骨折的風險,生活也變得危機四伏。家,尤其是廁所成為了骨折的高發地——人體中某些骨骼比另一些更加脆弱,其中就包括髖部的大腿骨。
奶奶摔下床的第二天,在醫院里,醫生指著X光片告訴家屬,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