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立的大腦
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兒童時期受到孤立和冷漠對待的經歷造成個體精神發育遲緩的原因是大腦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這揭示了社會性的隔離影響人的認知和行為的可能機制。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一名13歲的羅馬尼亞孤兒。
孤立會剝奪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弱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進而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健康。這種影響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無論孤立的手段是忽視還是隔離。
孤兒院的棄兒
20世紀60年代,由于錯誤的生育政策和軟硬兼施的執行方式(限制避孕和墮胎、對無孩家庭征稅、給生育超過10個孩子的女性授予“英雄媽媽”稱號,等等),羅馬尼亞出現了巨大的嬰兒出生潮,總和生育率——每名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子女數——一度從1.9激增至3.7。雖然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因素不盡相同(比如死亡風險存在差異),但以今天的數據作為參照,或許能對這場嬰兒潮的程度有一個較為直觀的感受。學界目前認為,要使一個人群的總人口數和人口結構保持穩定,總和生育率應該控制在2.1左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
伴隨嬰兒潮而來的是兒童養育的問題。很多家庭無力撫養生下的這么多孩子,不得不將他們遺棄,大量棄兒被送進孤兒院。巨大的孤兒潮使很多孤兒院不堪重負,每一名工作人員平均需要照顧10名剛出生的嬰兒或者20名3歲以下的兒童。工作人員花在每名孤兒身上的照護時間越來越少,方式也越發簡單粗暴,忽視、虐待甚至性侵都屢見不鮮。其中最普遍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孤立對待:大量孤兒被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忽視乃至無視,任由其“自生自滅”,有孩子甚至被捆綁在床上,赤身裸體、屎尿全身。
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據估計有超過50萬人。后來的研究發現,孤兒院的這些成長經歷給他們中的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甚至不可逆的傷害,學界后來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來指代這些在羅馬尼亞的孤兒院中長大的孩子:羅馬尼亞孤兒(Romanian orphans)。
用彌散張量成像拍攝的大腦白質纖維束。
如同塑料娃娃
羅馬尼亞政權更迭后,孤兒院內的情況得到了媒體的更多關注和報道,也有一些孤兒被來自發達國家的夫婦收養。無論是媒體的視頻報道還是親眼目睹者的口述,這些孤兒的成長狀況都觸目驚心:營養不良、體重嚴重不足、發育遲緩,有的孩子雖然已經十多歲,卻仍然沒有表現出任何第二性征。
但異常并不只是體現在身體上,還體現在認知和行為上。在兒童的發育階段,來自外界的刺激(或者說各種形式的信息輸入)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缺乏這樣的刺激——對嬰幼兒而言,這些刺激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與父母或照護者的互動和情感交流——會對大腦的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后續的研究發現,在被收養時做的認知能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