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漢代崖墓,觸摸永生的靈魂
據專家測算,如果是單人操作,一輩子也難以鑿出幾十平方米的崖墓;平均下來,10個人敲打10年,可打造一座中型崖墓。而豪華型的崖墓,可能窮盡數十人一生之力,方能完成。
進入已開放的崖墓內,雖然看到的是漢朝人的陰間豪宅,卻能真實地貼近他們生前的生活場景。走在崖墓里,猶如觀賞立體的清明上河圖。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漢代,人們認為死亡是以另一種形態活著,即所謂的“向死而生”。在這種理念感召下,他們為營建人生的最終歸宿,不遺余力甚至奮斗終生。
于是,東漢前后,鑿山為墓以會神仙,開始在當今的蜀、黔、湘、贛等地流行,尤以蜀地為盛。兩漢曾經的國家強盛、民間殷實,從這些崖墓中,可窺一斑。
在探訪這些崖墓后,我不禁聯想漢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祚命最長的朝代,是否與臣民視死如歸的精神狀態有關?漢人的民族稱謂能夠賡續,是否緣于他們靈魂不死的信念?
樂山柿子灣漢代崖墓墓門
崖墓里的“天下第一吻”
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位于四川中部,流經成都市區的錦江與千里岷江在此交匯,寬闊的江面煙波浩淼。
上世紀初開始,江口鎮便有外國傳教士、考古學家接踵而至。他們既不是來探尋張獻忠戰敗沉銀之處,也不是來考察彭祖隱居的藏風聚氣之地。這里的兩千余座漢代崖墓,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早在漢代,蜀地文化開始與中原文化融合。強勢的中原文化,把永恒、長生思想,闕碑、墓室等葬禮習俗,融入蜀地葬禮文化中。
崖墓,是漢代流行的一種鑿山為室的仿生人住宅墓葬形式。關于它的最早文獻記載,見于《后漢書·馮衍傳》“鑿崖石以室兮,托高陽以養仙?!比欢?,它在唐、宋被附會成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在明、清又被俗稱為“蠻子洞”。至此,一抹濃重的神秘色彩,涂蓋在崖墓之上。
從1941年5月起,由中研院史語所、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聯合組成的川康古跡考察團,沿岷江到達彭山,對江口鎮崖墓進行發掘。后來,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一書,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震動。漢代崖墓由此正名且大放異彩。
江口鎮漢代崖墓內景
漢代崖墓最大特點,是力求在墓室復制死者生前的生活樣式。如今,坐落于江口鎮的漢代崖墓博物館,呈現著祖先“生時孝養,死后厚葬”的真實場景。
江口漢代崖墓內部,不但有闌干、檐柱、斗拱、天花藻井,連餐桌、灶臺、桌柜、梳妝臺、書房也一應俱全。這些建筑構件和生活用具,是在雕鑿墓室時一并造就,與墓室是一個整體,與死者生前的居所相仿。因此,在墓室中轉悠,仿佛置身于農舍宅院,并無墳塋墓地的陰森。
走過長約20米的二號墓墓道,仿宅第大門的墓門展現眼前。其四層門楣第一層,為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