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眼跑街”葉健強:一個老廣橫跨50年的街頭攝影
“藝術還是要有根,根就是真實的東西?!睆V州就是攝影師葉健強的根。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葉健強在他高速路橋下的博物館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大食
鏡頭里記下一座城市在半個世紀中的變遷,“鬼眼”者,目光敏銳,于市井捕捉他人未見之瞬間;“跑街”,則開摩托、背相機穿梭于廣州的大街小巷,拍下其間的人生百態。
一張照片在報紙上登出,公交車上就有女仔講:“葉健強今日的照片好得意喲!”(粵語“得意”是“有趣”、“可愛”的意思)同為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的攝影師,比起捕獲大時代巨流的其他獲獎者,葉健強的鏡頭里盡是市井小人物,將“揾食”(謀生)的辛苦和尷尬草草包裹進戲謔里。又有老廣的生活智慧,享受“本事有限”,安居廣州一隅,“青藏高原好看,戈壁大漠好看,但這些關我咩(什么)事呢?”
他埋身于廣州的大街小巷,小市民的詼諧沖淡了沉重的歷史感。攝影評論集《驚鴻照影》稱他營造的是“市民快餐”,本真、散亂、隨意,甚至不乏粗俗,如他近日攝影展之名,“真廣州,真好嘢!”
一瞬半世紀
葉健強眉眼濃烈,兩道濃眉架起一雙細眼的眉骨,這雙眼總隱于相機取景器后。半個世紀里,這雙眼隨他經暴曬、遇臺風,隨他走西關、訪小北,又至十三行、粵海關,看那廣州塔“小蠻腰”,眼一瞇,“咔嚓”,相機凝住城市一瞬。
2022年是葉健強“跑街”的第50個年頭,明年他將邁入70歲。半個世紀里,葉健強在廣州跑街攝影,用鏡頭記錄下城市巨變。改革開放,高樓立起,城市地標從十三行到粵海關、南方大廈,再到現在的“小蠻腰”,他從“葉仔”變成“葉sir”和“葉老師”,手中的設備也從海鷗雙鏡頭膠片機變成配著不同鏡頭的數碼單反,現在有時還用上無人機。
1993年,廣州下九路,婦幼商店里,太太去逛街,丈夫當“奶爸”圖/葉健強
對這座城市有讀報習慣的人們來說,他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羊城晚報》的高級攝影記者,其專欄“葉健強跑街”常供市內街坊在茶余飯后傾偈(聊天)談笑:商場里笨拙、專注地給嬰兒喂奶的“奶爸”,買完菜聚在花花綠綠的電子屏下炒股的“師奶”……市民們從照片中窺得各自生活,又被攝影師的詼諧一瞬打動。
雕塑家潘鶴稱葉為“鬼眼跑街”?!肮硌邸闭?,目光敏銳,于市井中捕捉別人看不到的瞬間;“跑街”,則是背著相機穿梭于廣州的大街小巷,拍下其間的人生百態?!芭堋?,不強調速度。相反,他緩緩行、慢慢看,可為一個“巧了”的鏡頭等幾個鐘頭,甚至一兩個月。他去海珠區后樂街拍民居的天窗,在屋外多次徘徊。街坊見他探頭探腦,好似小偷,相互提醒鎖緊木門。他心有委屈,又繼續等,求助相熟的街道領導,才得到那一張陽光從屋頂漏下的照片。
2013年,攝影記者葉健強從《羊城晚報》退休。如今人人可憑一部手機掃街拍照,再覆一層亮麗或復古的濾鏡,發布到社交平臺,照片下竄出一串點贊小紅心,這也是人們捕捉的生活一瞬。而葉健強的攝影中難以被不斷更新進步的技術替換的,恰是時間。
1981年,廣州沙面,白鵝潭畔,在建筑工地的起重機下,人們推著自行車擠上碼頭。兩年后,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在此建成,漁船依然密密匝匝地泊在對岸。白鵝潭上,曾有芳村水上塘魚批發市場,番禺、順德等水鄉的漁船滿載魚獲、香蕉,沿著珠江水道匯集于此。篷子船一只挨一只,泊在碼頭邊,塘魚、蔬果擺在船頭,供人挑選。如今漁船和魚市早已消失,只留下整潔的珠江水面。葉健強用鏡頭拍下了這些在城市變遷中消失的、歷史大敘事之外的市井生活。
1984年,芳村水上魚市圖/葉健強
退休九年,跑街者葉健強依舊忙碌。在廣州,他活躍于各類文化場所,在個人公眾號上延續自己的報紙專欄,2010年在廣州海珠區小洲村開工作室,2019年又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