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古琴的和美與中正
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琴操》?蔡邕?東漢
古琴在中國傳承的歷史十分悠久,傳說伏羲在巡查西山桐林時,看到桐林里霞光萬丈,瑞氣千條,有兩只鳳凰降落在其中最大的一株梧桐樹上,接受百鳥朝拜。伏羲將那株梧桐砍伐后,以三三之數截為三段,以指扣之,發現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唯有中段清濁相濟,恰到好處,伏羲便取中段制作了天地間的第一把琴。
伏羲制琴固然是神話傳說,但古琴流傳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先秦時期溝通天地的禮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養性的道器,古琴始終在中國傳統禮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揚州,古稱廣陵,運河文脈的起點,無數中華民族之聲在此奏響。生長于此的馬維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學琴三十余年,斫琴二十余載,朝夕相對,多年浸染,已臻琴意相通之境,對于古琴有著自己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點擊觀看
《有禮了!中國》第二集:古琴藝術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開展的2022“有禮了!中國”非遺國禮活態傳承之旅,第二站來到揚州,探訪“四藝之首”——古琴藝術。
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方可達到中正平和、和則生美之境界?!爸姓胶汀笔枪徘俚淖罡邔徝?,是中國傳統德性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奠定五糧液“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經典風格的基礎。當五糧美酒遇上中華禮文化的載道之器——古琴,是傳統又潮流的文化驚喜,亦是中華千年和美華章的再續,也是以酒為禮,以琴為樂,希冀禮樂相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琴,載道之器
中國文明的核心由“禮”和“樂”兩部分構成,所謂“禮”,指人行為的雅化、典禮藝術和禮儀美術;所謂“樂”,則包括詩、樂和舞,其中的“樂”便是指音樂。昔年商人造鬯酒以行祭祀天地之禮,周公將秬鬯納為“九命”禮儀之一,制禮作樂,從道德和美學層面出發,以禮樂思想教化人民和形成治國方略,一部《周禮》反映的是先秦時期關于國家的審美理想,其向上直指的最高目標便是天、地、人和諧的狀態,即“中正平和”。
然而“禮”和“樂”是無形的,需要有載體呈現,于是便有了“器”?!兑讉鳌は缔o上》說“制器尚象”,孔子說“器以藏禮”,意思是仿天地自然之運轉形態于器,觀之以生發世界觀和對人本性的認識,從而使國家和個人達到秩序與和諧的狀態。器分“樂器”和“禮器”,樂器有鐘、磬、敔、柷等,禮器則包括酒器、食器、水器、玉器等,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說的“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在器之中,古琴兼備“禮”“樂”雙重身份,最能體現天人合一?!肮徘偎迫?,有頭、有項、有肩、有腰,有著人類的韻律美,但它同時又包羅著天地的節律,琴首圓象天,琴尾平法地,琴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琴初為五弦,代表五行……因此我們才說古琴之道在于‘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span>
馬維衡介紹,“古琴在三四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漸漸與文人相結合,從治國之道轉化為士人個體化的修身之學,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充實,不但融入了各個朝代文人的哲理形態,還融入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最終形成古琴的最高審美——中正平和?!?/span>
中正平和不僅是古琴的最高審美,也是古代文人對自身德性修養的最高要求,儒家講“中和”“樂仁統一”,道家講“自然”“希聲”,佛家講“明心見性”,三者融匯于古琴,亦是和合的過程。古琴的真意不在于技巧和悅人,而在于心境和悅己,天人合一是琴家終身所求的境界。中正平和在琴是“清雅和潤,靜遠淡逸”,在人是“修齊治平,兼善天下”,在國則是“和諧社會,禮樂文明”。
“古琴也分流派,其萌芽出現于唐代。古琴的流派以地域劃分,如虞山、廣陵、金陵、川、閩、浙、魯等,因各地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乃至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的琴派風格?!?/span>
揚州地處運河起點、南北交匯之地,各地文化和人物薈聚于此,往往形成一種激蕩和交流,投射在琴風上,便使得廣陵琴派既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兩相融合,形成“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藝術風格,其創始人琴家徐常遇編著的《澄鑒堂琴譜》被時人稱為“其指法探微泄奧,極古人所未盡,學者當之為廣陵宗派,與熟派并稱焉”,評價可謂高矣。
三百余年來,廣陵琴派薪火相傳,有僧俗兩個分支,知名琴家層出不窮,并形成了廣為流傳且影響深遠的五部琴譜——“廣陵五譜”,錄入琴曲數十首,尤以《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龍翔操》《廣陵散》《樵歌》《昭君》等最為著名,堪稱廣陵琴派經典琴曲。
“有著名的琴譜、有著名的琴曲、有著名的琴家,這是一個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廣陵琴派能夠成為清代以來影響力巨大的琴派,離不開歷代琴家的努力,這并不是偶然的?!瘪R維衡總結道。
授琴:發元音以正心,觀天地以入琴
馬維衡始終記得自己初學琴時的往事。他的啟蒙恩師廣陵琴派琴家胡蘭,每日讓他到家里喝茶、聊天、觀琴,但遲遲不教他具體彈奏技巧,這讓馬維衡十分著急。他后來忍不住問老師為何不授琴,老師答曰:豈非一直在授琴乎?馬維衡頓悟,知老師通過言傳身教,于潛移默化間陶冶其性情、增長其修養,正心誠意之后方能領略古琴真諦。習琴不同于學習其他樂器,重視心性甚于技法。
所謂“琴品如人品”,琴聲固然在潛移默化中溫養著個人的德性修養,而個人的文化學養亦會反映于琴聲,形成極具個人印記的琴意。提升個人學養第一靠讀書。馬維衡在恩師的引導下養成了好讀的習慣,多年來手不釋卷,書法、繪畫、美學、戲曲、營造、金石等均有涉獵,他從書中汲取的養分,最終都圓融于他的琴意之中。提升個人學養第二靠觀察。老師曾告訴馬維衡,琴音乃天地元音,包羅萬象萬物,學琴要留心觀察,將自然百態和人文世相化為己用。
廣陵派一個特有的傳承方法叫做唱弦法,就是老師在教授學生指法的時候,用揚州方言唱出來,揚州方言有彈性、有跌宕,這種味道被融入琴曲,就形成了廣陵琴派跌宕的特征。又比如揚州菜講究本味,將食材原味發揮到極致,廣陵琴派也善于將琴曲所要表達的意境發揮到極致。
“像《平沙落雁》注重留白與淡雅,在眾多琴派中最為寫意;而《龍翔操》則凸顯了龍吟的金石之音和飛龍在天的強烈感覺?!?span>馬維衡年輕時曾拜昆曲名家洪雪飛、馬玉森學習昆曲,他后來將昆曲唱腔委婉、細膩運用到彈奏技法和琴曲意境中,在繼承廣陵派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了個人獨有的琴韻。
撫琴與斫琴:音隨意轉,神形皆和
歷來樂器演奏與制作總是分開的,唯琴家撫琴日久,大多會動斫琴的念頭,這是古琴又一獨有特征。
古琴本身即是融樂器、漆器、材質、詩詞、書法、印章、篆刻為一體的藝術品,對斫琴人的要求很高,除了在技術層面要懂木材學、聲學、木工技術、髹漆工藝,還要在文化層面懂得音律學、歷史學、考古學以及詩詞繪畫與篆刻,然后將兩者統攝于斫琴人的思想和審美之下。
“古琴可以記錄斫琴師個人的審美、思想、感受等動態過程,造就一張古琴的精氣神。一張琴如果沒有彈琴人參與制作,音、形、意都不能說美。技工斫琴乃是物,琴家斫琴乃是靈,其中有一種栩栩的活態,這樣的琴是獨一無二的?!?/span>
“很多古代的藝術品為什么好?是因為它有生命感,經典、日久彌新?!?span>馬維衡斫制的古琴,以造型古樸端莊、音色松透圓潤著稱,被譽為“馬琴”。2002年,馬維衡被中國樂器協會授予中國斫琴名師稱號,與北京斫琴名家王鵬并稱“北王南馬”。
琴與酒:中正平和,由和至美
馬維衡身著長衫,端坐在琴桌前,凝神靜氣,雙手虛拂琴弦,引而不發,準備彈奏一曲《酒狂》。傳說魏晉名士阮籍因朝政混亂,隱居山林,終日飲酒彈琴,吟詩長嘯自娛,作《酒狂》以托酒言志。酒在中國傳統禮樂文化中,亦占有很高地位。
酒之所以成為禮,不僅在于其能暢達天地,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蘊含著天人合一、致中和的道理。酒積聚百谷精華醞釀而成,猶如圣人集眾善于一身,匯眾智于一體,這便是“和”。
天地和,萬物育,方有美酒產出。西漢大儒董仲舒注意到天地感應于萬物、萬物感應于美酒的現象,逐步形成了酒德思想,從個人修養、政治和哲學三個層面歸納為“酒以立身”“酒以成禮”和“酒以養德”,層層遞進而直抵“和”之內核,恰恰能與古琴之道形成一一對應。
古來琴家時常以酒入琴,《酒狂》就是其中的經典。此曲采用6/8節拍令琴曲跌宕多變,但狂而不亂,雖行癲而心正,其內核正是“中正”。中正即和諧,是各方力量和矛盾的平衡點。
“中國文人飲酒講究小酌,微醺居酩酊與清醒之間,是中間態,也是最佳狀態。我的老師林友仁先生喜歡飲酒,撫琴時,常常在琴桌置一小杯酒,彈完一段,淺抿一口,放下酒杯繼續彈,彈彈停停,酒盡曲終,盡興而止。微醺時人整體放松,但精神卻十分活躍,很容易進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狀態,就如李白講的‘俱懷逸興壯思飛’,千古名篇佳作往往在這個時候創作出來,什么叫‘由和至美’?這便是?!?/span>
《神人暢》傳說是堯帝的酬神之作,描繪了神人共舞、神圣熙和的場景,是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具體體現。馬維衡將《神人暢》改編為琴鼓合奏,他與學生張為撫琴,其子馬天馳擊鼓。隨著低沉厚重的鼓聲響起,聽眾不知不覺間便被拉入了那個遠古的時空——神與人共舞于同一個空間,人向神祈禱,神回應著人,構成了一種暢達天地、天人互感的盛大場景。
如果說《神人暢》展現的是“天人之和”,那么古琴小提琴合奏的《臥龍吟》所表達的便是“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不走極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肮徘俸托√崆偈莾煞N不同體系的樂器,兩者音高大概相差10-20個音分。那么怎么處理呢?答案是互相‘就’——古琴上調一些,小提琴下調一些。例如我們將調子定在F調,古琴和小提琴要反復進行對比調校,最后達到一個雙方都舒適的狀態?!睆垶榭谥械恼{校過程,其實就是“致中和”的過程。
中庸并非居于一點永久不變,而是靈活地根據時機進行調整,使各方矛盾和力量始終處于一個平衡狀態,換句話說,中正平和是一種包容與調和,以變達到不變,使萬事萬物處于動態的平衡與和諧狀態。譬如古琴有五弦,弦發五音,要彈奏出和諧優美的琴曲,必須對琴弦進行調節,使五音和諧共鳴。西方的交響樂亦是動態平衡概念的直觀體現,隨著旋律的延展,各種樂器不停地加入或退出,一直處于變化之中,但音樂整體呈現的是一種和諧的美感,這就是不同樂器相互包容、配合與協調的結果。
意大利十五世紀的建筑家阿柏蒂說,“美是各部分之諧合”。旋律之所以動人,美酒之所以醇厚,是因為它們的各部分雖然多元參差,但最終歸于和諧統一的整體。中國傳統白酒因釀造原料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口感風味,如高粱產酒清香味正,大米產酒醇和甘香,糯米產酒純甜味濃,小麥產酒曲香悠長,玉米產酒味香沖鼻……
為了擷取眾味之長,早在唐代,以善釀聞名的宜賓先民便已創制出多糧釀造技藝,歷經宋元至清代,形成了“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的陳氏秘方?,F代五糧液便是在陳氏秘方基礎上,通過不斷調整改進五種糧食比例而釀成,既使五糧合而為一,又保留了不同的風味特征,最后共同構建出“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風格。
釀酒是一項由自然和人工共同作用的、囊括物理和生物化學的系統性工程,空氣、土壤、水源、溫濕度、微生物等都對其發揮著作用,本身就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彼此協調而形成動態平衡的過程。
因此,即便以相同工藝從同一窖池釀造而成的酒,每次都有些微差異,需要通過勾調工藝使之達到平和穩定。勾調遵循的是中國傳統“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五糧液首創“以酒調酒”的勾調工藝,在不添加其他任何非自然固態發酵產生的外來物質前提下,將不同車間、不同窖池、不同窖齡、不同酒齡、不同級別、不同酒度、不同個性特征的基礎酒按照酒體設計要求和質量標準,以不同的比例進行組合與調味,保證并穩定五糧液各味諧調又恰到好處的酒體風格,使之臻于和美中正之境。這,何嘗不是一種“致中和”呢?
“五”:和美哲學的境界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五”是一個中庸之數,古人將其視為全數,用來歸納宇宙萬象。例如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本源是“五行”,五行上投射于天是“五星”,下投射于地是“五方”,觀照于人則構成禮制的“五禮”“五典”“五刑”“五服”。目之所見是“五色”,耳之所聞是“五音”,身之所受有“五感”;食有“五谷”,味有“五味”,內為“五臟”,外為“五官”……在中國人的哲學世界里,“五”無處不在。
為何“五”如此受中國人的青睞?這要從它的本義說起。按《說文解字》“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指陰陽之氣在天地之間交錯?!拔濉笔侵袊鴤鹘y和美哲學的載體,琴有宮商角徵羽,謂之五音,五音齊發,可使神人暢達;酒有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謂之五糧,五糧釀造,方能醇香甘美。過少不至,過猶不及,會于中和,斯為和美——作為繼承和發揚“中和之美”的五糧液,處處閃耀著與“五”相關的古代智慧與哲思的輝光。
以五種糧食為原料,依五行之理,集一方水土的自然與人文精華,經種、釀、選、陳、調五道工序釀造而成的五糧液,在釀造過程中各種元素不斷轉化,從部分到整體,從分散到融合,始終貫徹著以“和美”為主旨的哲學審美,并具體呈現于一杯色香味形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美酒之中,成為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物象。
一杯五糧液,既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圓融,又包含著“和而不同”的寬容,還內含“以和為貴”的禮樂之美。先秦的僰人釀酒以祭天禱地,北宋的黃庭堅曲水流觴,以詩酒意趣將文化之美流布于宜賓,無不表達著“天人合一”“由和至美”的中庸之道。
而今,在民族復興、大國崛起、和諧社會的時代大背景之下,五糧液更是以“弘揚歷史傳承,共釀和美生活”為使命,對中國傳統和美文化進行創新表達,向世界傳遞“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思想。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币跃茷槎Y,以琴為樂,禮樂相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國濃香,盛世華彩。
禮樂相和,美美與共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