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俠之小者,為空氣改善奔波
趙 亮 空氣俠創辦人
“霧霾”二字正在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曾經的大氣污染“重災區”京津冀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2021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天津、河北也達到了40微克/立方米以下。放眼全國,PM2.5濃度也已實現數年連降。
大氣污染治理的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在2013年有環境監測記錄的第一個月,京津冀地區就遭遇了5次重污染天氣。彼時,趙亮把目光投向PM2.5,正在籌建專注于空氣污染的環保組織“空氣俠”。
多年來,趙亮和同事們從人肉取證、舉報污染問題、和排污企業斗智斗勇,調查鋼鐵行業污染、柴油車尾氣、監測數據造假,到約會環保局,參與綠色工廠共建,推動了超過600個典型的環境問題整改,累計撬動環保治理投入超36億元,足跡遍布28個省市。
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梁啟超認為“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趙亮覺得,自己是“俠之小者”,在行俠路上,只為空氣質量的改善而奔波。
麥田里的污染偵探
環境專業科班出身的趙亮認為環境保護和武俠有些相似之處:當大氣污染發生,需要快速出現并采取行動“??諝鈧b”的名字也應運而生。
早在空氣俠發起之前,霧霾就已經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十八大以來,官方顯示出了治理大氣污染“壯士斷腕”般的決心,火速將PM2.5列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建設監測網絡,專門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史上最強”《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于2013年9月正式出臺。
在微博上,每天空氣俠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來自群眾的舉報線索。環保組織的草創時期,志愿者們根據線索分頭調研,因為沒有專業裝備取證,趙亮想出在污染企業旁的麥田里“人肉取證”的方法,躺了一晚上,第二天不洗臉直接去環保局舉報,工作人員問證據在哪里,趙亮說:“證據在我臉上。”所幸,這個問題很快得到處理。
2015年,環境保護部在舉報熱線外開通了全國12369環保微信舉報平臺,志愿者舉報時可以直接在微信里傳輸現場照片,效率大大提升。
與排污企業交涉也是艱難的過程,遇到保安呵斥、驅逐并要求刪除照片是家常便飯。趙亮記得,有一次在河北唐山調查鋼鐵行業污染的時候,他差點被發現,村民打圓場說是當地朋友才幫他們逃過一劫。
“靠一個人去關注一個城,簡直是天方夜譚。”趙亮感慨。經歷過一些經驗和教訓之后,空氣俠逐漸意識到需要更專業化的調研和團隊,比如在出發前做桌面調研,了解地區的工業、經濟和社會情況,學會與監管部門、合作伙伴一起配合,而不是“一兩個人滿腔熱血地把自己發射到現場”
讓草根NGO的聲音被聽到
草根和個人的話語權是有限的,怎么能讓監督的聲音被政府、企業和公眾聽到并引起重視,空氣俠團隊總結了一套經驗。學會與當地環保部門聯動是第一步。在微博舉報污染線索的時候,空氣俠會同時@當地環保局和新聞媒體,公開自己的處境,再將現場的取證內容整理成報告,以書面形式提交給各級環保部門并跟蹤治理。
2015年對于中國環境保護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被譽為“長了牙齒”的新環保法實施,法條中多次提到公眾參與環保,公民和環保組織可以依法監督、舉報環境污染,這給空氣俠們帶來了信心。
污染企業和環保組織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為了讓企業更重視舉報,推動污染問題得到整改,趙亮在向環保部門反映線索之外,還會查詢污染企業的在線監測數據,通過數據確認企業的排污信息,申請環評報告等資料的信息公開。
2016年,空氣俠在舉報一家山西焦化企業排污的時候,當地環保部門在看到舉報信息后主動和空氣俠溝通,直接表示“可以協調并陪同空氣俠進入企業調研”“。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趙亮明顯感受到,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方式更多了、影響力更大了。
環保從“獨行俠”變成了“群俠”
過去幾年,中央環保督察在各地掀起了環保風暴。對環保組織來說,政、企曾是推動問題解決的兩個關鍵點,而督察的頂層設計打通了這個難關。
趙亮觀察到,公眾投訴舉報的積極性非常高,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在中央環保督察組進入河北期間,有公眾打不進電話,或者不能在短時間內表達清楚問題。于是空氣俠團隊結合自身參與環保督察的體驗,梳理出一份《中央環保督察公眾參與指南》,幫助舉報環境污染線索的公眾迅速找準責任主體,避開高峰期,高效地反饋問題,這份指南也收獲了環保系統內部人士的點贊。
空氣俠還撰寫了一份“傻瓜式”大氣污染觀察圖鑒,公眾只要翻看照片,就能分辨出是無組織排放還是有組織排放,是冒什么煙、可能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拿著它去監督和舉報。這本圖鑒后來成為山西大氣監督員培訓的配套工具。
2016年,空氣俠由臨汾二氧化硫爆表事件開始,開始關注到陜晉豫三省交界地區,將工作主場從北京轉移到西安。這里也是后來大氣污染的新戰場汾渭平原。
此時的空氣俠開始引入無人機航拍、短視頻發布的新形式,與法律等領域的專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跨學科、跨領域聯動,從單純的監督舉報、發布行業觀察,轉向協同共創綠色工廠,為公眾、企業和政府牽線搭橋,實現真正的多元共治??諝鈧b從“獨行俠”變成了“群俠”。
多元共治模式在陜西韓城被詮釋得頗為生動。借助由公眾、環保組織、媒體、法律形成的壓力帶,2019年,空氣俠通過與陜鋼集團有關部門溝通,最終讓其在韓城本地的子公司龍鋼公司為NGO、公眾和專家學者打開大門,通過常態化的多方研討會,探討企業超低排放方案,對環保組織參與環境治理而言具有標桿意義。
2021年3月,經過長期對鋼鐵行業的觀察,空氣俠發布了汾渭平原地區鋼鐵行業超低排放觀察報告。在這一年,汾渭平原鋼鐵行業減污降碳專題調研在韓城也正式啟動。
趙亮認為,過去環保組織的行動存在鮮明的“沖突型”特征,缺乏對話、各自為政,而現在多元共治中,各方形成合力而非對立,環保組織扮演的是橋梁和紐帶的角色,鏈接多方力量,推動區域大氣治理和高質量發展。
幾年前,趙亮曾參與拍攝了一部公益電影《反污風暴》(片花)。他說,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一部影片《空氣俠》,講的是大氣治理的進程中,有一群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通過有擔當的行動帶來環境質量的改善。而他們,只是成千上萬個空氣俠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