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與隱忍,矛盾與統一——讀《紅與黑》有感|高中組一等獎

作者:黃鑫 學校: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校

南方周末第二屆“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

獎項:高中組一等獎

作者:黃鑫

學校: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校

指導老師:楊勇

他說:“亨利貝爾來過這個世界,活過,寫過,愛過?!彼琅f選擇以“愛”刻下墓碑的句點,縱使一生尋愛不得,受愛荼毒。誠如司湯達與其墓志銘高度統一然又矛盾的一生,他筆下的人物自筆鋒誕生便烙印上了這種矛盾所引起的自我毀滅式的悲劇色彩,直至斷頭臺上劊子手刀鋒墜落的瞬間。

從這個角度而言,紅與黑絕不僅僅是所謂紅與黑,更是瘋狂與隱忍,清醒與混沌,血性與卑賤,旗幟與黑幕……

1830年的法蘭西卷去太多小人物的暗啞的呼聲,有太多絕望的聲音湮滅于拿破侖跌下神壇的瞬間。其中一個最晦澀的呼聲便來自于司湯達,他拆下肋骨當作火把點燃,理想被現實碾磨至死,他卻在時代的黑幕下燃燒起了一片紅,如自我毀滅般行為主義式的燃燒,作為對時代反抗的最后一聲嘶吼。紅與黑,視覺沖擊般撞擊出所有矛盾的起點。

沉淪與清醒

德·瑞那夫人與于連相愛的全程,便是一個不斷于美夢中驚醒,不斷于美麗中沉淪的循環。起起伏伏,愛恨交織。社會的道德觀所引起的背德的罪惡,于連對于上層階級的仇恨與野心,二人彼此如天神一般的美麗,三者構成有機的整體,共同滋生這場畸形又高尚的相愛。在情愛的海上沉沉浮浮,早己沖昏二人頭腦中對于清醒和混沌的界定。如此界定的模糊,正是德·瑞那夫人與于連反復相愛,相恨,一次次推翻上一秒的自己的原因。紅與黑被譽為意識流主義的起源,我想正與這矛盾的反復橫跳脫不了干系。

對于德·瑞那夫人而言,愛意是如何滋生的,換言之,這份愛來的根源是否變態,這一問題始終得不到回答,決定了她的反復矛盾。作為讀者,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懷疑,德·瑞那夫人的心意偏離正軌,滑向于連的深淵從一開始便是由于她的怯懦;我更有確鑿的證據告發她這份愛是伴憐憫而生,也就是說,愛情并非生而為愛情,是為可悲。她怯懦于男人的眼睛,她想象中的于連“面目污垢,亂發蓬松,是一個粗野不堪的人”,男人的粗鄙低俗正是德·瑞那夫人所懼怕的,并且她只是懼怕,未曾反抗,加深她與于連相愛的必然性。于是,當來客是一個“面色非常蒼白,臉上還有淚痕”的動人的美男子時,怯懦成為感情流向的閘口。此外,正是于連這番無害的“少女的怯懦的神態”使德·瑞那夫人的防備頃刻瓦解,并勾起她內心深處的憐憫本性。于連女性化的形象,同樣羞怯的窘態,作為弱者的代名詞,使德·瑞那夫人共情。于是憐憫的航向下暗流涌動。殊不知,于連不是一吹便散的蒲葦,他一路上都帶著“最殘酷的可怕的復仇的模糊的希望”,身份卑賤,然尊嚴不泯,與德·瑞那夫人的憐憫碰撞出初處的矛盾,憐憫無處可施,漸漸愛似瘟疫般蔓延。雖所謂愛情并非生而為愛情,情愛可滅,愛卻永存。換言之,這份愛自高尚的憐憫發酵而成,故其可頌。世間伴她左右者,皆為金錢利欲與粗鄙貪念,在這場黑色的鬧劇中,于連是翩翩然飛至她心尖的一抹粉紅的蝴蝶,他作為她黑色一生唯一的亮色,更是她黑色修女服下雪白的襯衫。二人的相愛于憐憫起,正如天神雅典娜的賜恩凡人,亦賜給自己。愛人相愛,正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擁有人類最純真自由的天性的德·瑞那夫人救于連于粗鄙、低俗的出生的泥沼,正如司湯達墓志銘所言,在死亡降臨之前,德·瑞那夫人渴求愛過,于連也尚未活過。

二人相愛,少不了審美的必然。何為審美?審美就是人在藝術形式的渾然一體,意識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過程,于德·瑞那夫人而言,她只看見于連“鮮明俊秀的面色,大而黑的眼睛,漂亮的頭發,便為他所迷住”。這是司湯達所缺少的,亦是他所寄予的,更是他所審美的。雖身不能至,然筆鋒可至萬物美的高度。

血與卑

對于連來說,在愛情里反復清醒又沉淪,只因他本人正是讀書人的傲慢和出身粗野的身世所針鋒相對而聚焦形成的矛盾集合體。他骨子里向上攀爬和渴望成功的血性與從出出便烙下并一路被世俗固化的自卑,形成了一抹反抗性的紅與黑的顏色。并且,真正將其烙下并一路固化的兇手,正是那密不透風的時代?!爱斈愦蟪源蠼赖臅r候,你須阻止可憐的囚徒歌唱?!备毁F者從貧賤人的痛苦里卑賤地變本加厲掠奪,使上層階級更加荒誕無道,下層階級的呼聲更加暗啞,致使二者間的鴻溝愈拉愈烈,如同橫貫在法蘭西中的一道血色巨疤。在這黑色的地帶便誕生教士。下層人仰望教士,渴望躋身其列;上層人卻鄙視一身沒有任何貴族氣味的黑色教士服?!皠兿鞲F苦的人民,獻媚省長市長”,正是為何西朗教士規勸于連做不了一個好神父。野心家于連逐漸不滿于教士,他一步步向上爬,摸到了艷紅的軍服——做一名軍官,是真正躋身上流社會的途徑。于是“軍服與教袍”成為第二重紅與黑,作為血紅的野心與無奈的現實所生的產物。

于連如此極致的野心從何而來?只因他誕生之時,拿破侖時代的信仰的鮮紅尚未完全褪去,王朝復辟的時代的混沌就滾滾駛來。旗幟與黑幕,從時代的維度構成紅與黑的第三重?!把劭此麡瞧?,眼看他樓塌?!狈ㄌm西第一帝國如煙花般短暫地震懾整片歐洲大陸,亦如于連劇烈又短暫的一生。于連鐘愛《圣愛倫島回憶錄》,亦和書中拿破侖的命運如出一轍。他一生帶著“最殘酷的可怕的復仇的模糊的希望”和對功名利祿的虛妄信仰,遇天神般的德·瑞那夫人,又逢瑪特爾?,斕貭柌皇翘焐?,她只不過是一架天梯,載他向上爬。這便是于連至死未曾愛過她的原因,利欲熏心的利用注定二人最后的悲劇結尾。從暴力粗鄙中誕生的百合,到向上攀附的凌霄花,最后只是一現曇花,我不知道于連是被染色還是在褪色。

在天梯的頂端,于連墜落。在審判來臨之際,他選擇用生命為代價向這不平等的畸形社會作最后的反抗與控告。在這頃刻間,無人再敢說他無信仰,只因這場對曾經紅色時代的致意與獻祭。他同樣拆下肋骨當火把,同司湯達一道用靈魂在時代的黑幕下燙起一道刺眼的白洞。他們總令我想起另一個國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樣用瘋狂與隱忍、矛盾與統一來刻畫社會轉型中駁雜的精神面向和時代迷霧中人心的躁動與難堪。

放肆與壓抑

這是時代的迷霧強加在個體,尤其是女性身上的最后一重紅與黑。同《唐璜》所言,“于是有嘆息聲,發自壓抑的深處/偷竊的覬覦,甜蜜的盜竊,燃燒的酡顏/——可是他并沒有犯罪”。然而,在社會風俗制度的角度下,是有罪可定且罪不可赦的。這種背德所引起的負罪感,使這份偷情來得格外殘忍?!氨车隆本褪巧鐣D在德·瑞那夫人身上的枷鎖,“通奸”一詞連同所有世上卑鄙污濁的淫亂一類的觀念所引起的厭惡的含義,都呈現在她的想象里,她害怕的是“明天頸上就要戴上枷鎖,押到維利耶爾的廣場上,背上還背了告示,寫著罪狀,向大眾宣告她的通奸的情形”。貞節、名譽作為法典判刑。誠然社會倫理道德有權利審判偷情如此違倫的行為,然而作為讀者,俯視這個時代的卑劣與不堪,不禁思忖的是,如此時代是否有權利審判這般由憐憫起源的愛情。倘若沒有,又有誰有資格來擔當審判官?德·瑞那夫人本人成了唯一選項??墒撬Я寺?。當她坦然告訴于連“自己是一個失掉名譽的女人”時,她便瀆了職,選擇毅然地放肆與相愛。無疑,這個選擇是帶有西西弗斯式的悲壯的,可正如加繆所言:“西西弗斯最大的快樂就在于他的命運是屬于他的。他的巖石是他的事情。同樣,當荒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時,他就使一切偶像啞然失聲?!钡隆と鹉欠蛉吮池摼奘?,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寧可浪漫至死,也好過壓抑嘆息。

可世俗卻越了界,作為獨裁者,它一刀切地接手審判這個案件,用所謂懺悔信毀滅二人。殊不知,一切有信仰的事物在被世俗毀滅時亦將世俗毀滅。審判席下女人一滴一滴的淚珠和輿論的松動昭示著德·瑞那夫人與于連尚未滿盤皆輸,只是兩敗俱傷。如同神話中宙斯將愛神阿芙洛狄忒捉奸于眾神祇面前一般,賜她苦難,還要判其罪過??墒菬o一人指責阿弗洛狄忒與阿瑞斯,情欲的種子在眾神的心中從此被種下,只因誰知下一次飛蛾撲火會不會是自己?

血性與卑賤,軍服與教袍,血光與勛章,雄心與澀囊,玫瑰與屠刀,隱忍與瘋狂……紅與黑,合上書,僅僅只是紅與黑。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