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遺產——紀念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起源》出版150周年
一種生物不能繁殖出另一種生物?無休止的爭論體現了進化生物學的無限生命力,也是達爾文留下“活的遺產”的實際證明。
責任編輯:朱力遠
1835年,26歲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搭乘英國皇家海軍的“小獵犬號”(HMS Beagle)雙桅橫帆船來到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時,他并未過多留意那些如今與他名字密切相關的鳥類,他甚至錯誤地把一些小鳥當作蠟嘴雀(grosbeak),其中就包括如今的“達爾文雀”(Darwin’s finche)?;氐接?,鳥類學家兼畫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為“小獵犬號”帶回的鳥類標本制作詳細圖解時才發現,達爾文眼中的“蠟嘴雀”,其實屬于不同的雀科種類。
從古爾德的工作中,達爾文這位自學成才的博物學家逐漸明白,雀科鳥喙的大小是經過幾代改變,才得以適應不同島嶼上植物種子和昆蟲的體積差異的。1839年,達爾文回到英國后,發表了《小獵犬號航海記》。他在書中寫道:“看見在這樣一小群有著親密關系的小鳥中,居然存在這種漸變特征和結構上的多樣性,任何人都可能會想到,它們是由這座島嶼上最初的幾只小鳥發展而來的——同一種群的小鳥經過不斷‘改良’形成了不同的發展‘終端’。”
大約20年后,達爾文將他的所見所聞,以及對雀科鳥類適應不同島嶼環境方式的理解,整理成為一套完整的進化理論,著重強調了自然選擇的力量——正是它確保優勢性狀能在種群內代代相傳。多年來,雖然科學界和宗教界的批評家們總在批判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觀點,但這套理論卻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一個似乎永無止境的研究領域。直到今天,生物學家仍在尋找能合理解釋自然選擇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影響新物種形成的實驗依據。
人們對進化(往往是為什么只有“適者”才能生存)的思考已有悠久歷史,甚至可追溯到蘇格拉底時代。18世紀和19世紀,很多科學家都提出過關于生命如何進化出來的猜想,其中就包括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
19世紀以來,達爾文進化論是首個能經受科學界嚴格檢驗的理論。當代科學家配備有精密攝像設備、高性能計算機和DNA取樣工具,與當年“小獵犬號”上的設施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而他們的研究也證明了達爾文理論的正確性。今天,不論是生命科學這樣的基礎學科,還是法證科學類的應用領域,都與達爾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