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春晚時代來了嗎——山寨春晚:假“直播”黯然收場
一場轟轟烈烈的“山寨春晚”潮,最終以不溫不火的步調滑過鼠年歲末。一些社會學者樂觀預期的“后春晚時代”并沒有來臨。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黃家楊 吳 達
2009年1月25日,除夕夜,全國只有少數觀眾通過澳亞衛視(一家澳門電視臺)看到“山寨春晚”3天前的節目錄像,大部分網友則遭遇了網站堵塞和鏈接失效,最終與這場期待已久的“平民狂歡”失之交臂。
2008年被稱為“中國山寨年”。曾是假冒偽劣代名詞的“山寨”,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隨著娛樂功能的介入和詞義的變化,迅速成為平民反叛精神的象征,并以無所不包的姿態介入中國人的生活。
當“山寨”遇到“春晚”時,這個接隼點是36歲的四川人老孟(施孟奇),他曾揚言“向央視春晚叫板,給全國人民拜年”,還建了CCSTV(中國山寨電視)網站,后來“叫板”改口叫“學習”。而其“叫板”或“學習”的對象央視春晚,最終以高達95%的收視率取得壓倒性勝利。
春節前的那段時間,在老孟之后,深圳、長沙、成都、西安等十多個城市都提出了辦自己的“山寨春晚”,紛紛對中國最具規格也飽受爭議的壟斷性節慶節目“央視春晚”發出挑戰。挑戰的結果是,所有其他地方的“山寨春晚”也都逃離不了蕭條的結局:上海、深圳、湖南等地的雖已上演,但只像一場普通的社區聯歡會,人氣不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