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從道德上接受謊言?

一項研究發現,前事實思維可能在一些人的道德判斷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加持下,他們會對撒謊變得寬容,覺得謊言其實也沒有那么不道德。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名作《紙牌作弊高手》。作品描繪了一個不諳世事的黑衣男孩落入紙牌騙子圈套的情景。

撒謊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影響社會的團結和協作。在小范圍內撒謊損害的是人際關系,在更大范圍內公開撒謊甚至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危害,因而,在世界各地的道德標準中,撒謊總體上都會受到社會集體的批評。但實際中,人們還是可能接收到不少謊言,除了已經信以為真的外,無意間聽信的“謠言”和樂于相信的“善意謊言”也有不少。特別是一些明知是謊言卻選擇理解的情況,使撒謊的道德標準看起來異常靈活。

撒謊明明不道德,但為什么一些人有時候卻可以理解和接受謊言?最近,英國的一項行為和心理研究發現,前事實思維可能在這些人的道德判斷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加持下,一些人就會對撒謊變得更為寬容,覺得謊言其實也沒有那么不道德?!?/p>

也許成真了呢

區別于目前既定的事實,前事實是一種附帶條件的對未來情形的推理:如果某個條件出現了,另一個結果就相應地出現了。前事實思維因而常常體現在激勵和追逐目標的想象過程中,現實生活中可謂無處不在。比如,創業者融資時強調其掌握核心技術,投資到位后定能研制出暢銷產品;再比如,房地產開發商賣樓時介紹,房子建成后就會引進高端配套設施。這些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雖然還沒發生,但借助推理和想象等思維過程,人們有可能進行預判。

那如果當下已知面對的就是謊言呢?倫敦商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此開展了系列行為實驗,探究人們面對謊言時的道德判斷,以及這背后的思維過程。有近60個國家的三千多人參與了該系列的實驗,結果證實了前事實思維能夠明顯扭轉人們對謊言的道德判斷。這一研究2022年4月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在其中一項關于日常商品功能相關謊言的道德判斷實驗中,近三百名參與者在知道某個產品真實功能的情況下,要評價相關謊言究竟有多不道德。比如,某種奶制品不能降低患感冒的風險,宣稱可以降低感冒風險的說法其實就是謊言。在參與者們評價這個謊言有多不道德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引導部分人去開啟前事實思維,想象如果廠家在這個產品的研發中加入特定益生菌的話,就能讓飲用產品的消費者降低得感冒的風險。結果,研究發現,那些開啟了前事實思維的人,相對來說就覺得現在關于產品功能的謊言,其實也沒有那么不道德。

類似地,研究人員還招募了四百多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對簡歷造假的故事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