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鍋燉自己?”—— “遼餉”為何從明末收到清亡?

清對“遼餉”的弊病認識清楚且深刻,而且征收遼餉“師出無名”,名不正言不順,然而清廷依然堅持不放棄遼餉,固然因為其是一筆巨大的收入,更是因為這項收入從明末收到清初,早已形成了穩固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鏈條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冗官冗政現象作為傳統王朝的痼疾,貫穿了秦以后的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隋唐之后。

以冗官現象較為嚴重的兩宋為例,北宋徽宗大觀末年(1110年)有20882258戶,比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的戶籍增長了不到一倍,但官員數量卻增長了五倍多。到南宋寧宗時期,南宋和金的戶口合計數與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差不多,官員數量卻比東漢時增長了十倍還多?;式y議和后,宋、金之間以大散關為界,南宋和西夏在地理上實際已不接壤,然而北宋為了與西夏戰爭臨時增設的一些官員、機構,直到南宋滅亡也未能裁撤。

在這些尾大不掉的冗官冗政現象中,最為奇特的是遼餉。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因遼東局勢日壞,朝廷計劃出兵遼東打擊后金政權,但經歷了“萬歷三大征”的財政早已無法支持這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遂采取“加派”的方式征收臨時性賦稅“遼餉”。除貴州外,天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木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