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將殘障視為一種社會多樣性
責任編輯:鄭潔 方迎忠
愛久在媽媽的陪伴下在家中做視覺康復練習。2020年,愛久媽媽在愛久術后三個月時創立了公眾號“顱咽管之家”,從一個人到有體系的志愿者團隊,逐漸成型。去年,她與另一位視障兒童的媽媽又一同創建了“低視力聯盟”,把因不同病種引發的低視力病友家庭凝聚起來
兩個月前,愛久開始上泰拳課。媽媽為他選擇泰拳課的原因,一是他喜歡,二是打拳要躲閃,對他的視覺搜索能力會有幫助
愛久在家中練習寫數字。今年9 月,他即將入讀普通小學,媽媽的設想是在四年級前借助光學助視器,盡量用漢字學習,后面課業內容多了,再通過盲文學習
愛久用光學助視器閱讀繪本
第一次見愛久是在北京市盲人學校的教學樓,他快步從電梯間跑到一樓大廳,看上去是個精力充沛的普通孩子。
“視障兒童定向行走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在哪兒,要去哪兒,怎么去?要調動多種感官收集信息判斷?!泵ば5睦罹Ю蠋煄腋鴲劬脧慕淌业街型?、再到樓外草邊小路。教學樓門前,授課老師教愛久識別感應門開關的聲音。
接下來是視覺康復課。愛久媽媽在隔壁教室拿起一張紙卷成細細小卷,瞇起單眼看,再把紙卷遞給我:愛久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視野有限的模糊小孔。愛久右眼視力為0.02(“低視力”的標準區間為:雙眼視力中較好的視力在0.05-0.3之間),左眼有一點光感?!八匍L高些,桌子就看不到了,”愛久媽媽說。愛久正在學習“上下保護法”,兩手分別遮住眼部和腹部,在外行走時要保護重要器官的安全。
6歲的愛久9月份即將升入小學。今年夏天,他與其他五位視障兒童一起參加了“視障兒童融合教育入學適應性支持培訓”(以下簡稱“培訓”),它由陶勇醫生發起的公益項目“光盲計劃”與北京市盲人學校合作舉辦,內容涉及盲文、生活技能、定向行走、視覺康復、信息技術等。
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能夠盡可能地與非殘障的同齡人一起學習。它需要在教育的內容、途徑和結構等方面建立一套更加靈活的系統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融合教育既是殘障兒童融入社會的起點,也是社會大眾了解殘障群體的途徑,它的根本理念是——將殘障視為一種社會多樣性。
2020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