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美:影像中的野生動物保護
這些野生動物影像成為保護區散播出去的信使,傳遞出鮮為人知的秘境之美,帶回世人的關注與向往,連接出一個開放、包容和尊重生命的國度
發自:云南大理 海南???/p>
責任編輯:周建平
1998年,新疆阿爾金山,偷獵者留下的藏羚羊頭顱堆放在一望無際的荒野上(奚志農)
1993年5月,云南省德欽縣白馬雪山上的冰雪還未融化,29歲的奚志農又一次進山尋找滇金絲猴。同行的是在白馬雪山展開滇金絲猴考察項目的美國博士柯瑞戈,還有兩位當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肖林和鐘泰。肖林對奚志農的印象是“瘦而高,滿臉是爬到高海拔處的疲憊和興奮”。
位于海拔4300米的觀測營地被白雪隱沒,他們用斧頭將木屋里面的冰塊劈落,拆下屋頂,曬干屋內的潮氣,用木條搭建太陽能板支架給筆記本和攝相機充電。山上沒水沒電,營地也只是一間用木板搭建的臨時住所,有的木頭縫隙足有五公分寬,四處漏風,他們又釘上厚厚的塑料布。
大部分時間,奚志農和肖林、鐘泰都在野外,穿行在群山溝壑間尋找滇金絲猴的痕跡。直至1992年,人類沒有拍到過滇金絲猴清晰的野外照片,為保護滇金絲猴而設立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培訓員工時,用的是川金絲猴的照片。
那個春天,奚志農看著雪慢慢地融化,看著葉子從枯黃變為鵝黃,再從嫩綠長到碧綠,看著杜鵑花從低海拔一路長上來,替代不斷后退的白色雪線,卻始終沒有發現猴子,像前一年冬天來時一樣一無所獲。
三個月后,肖林通過營地電臺告訴奚志農:找到猴子了。奚志農當晚出發,七天后到達營地。他們帶上糧食、鍋碗、帳篷和睡袋,每個人背著幾十公斤重的背包從營地出發,走過高山草甸、流石灘,翻越幾座山口,穿過長滿百年杉樹的原始森林,終于在第六天找到了新鮮的猴糞,猴群正在對面山上的樹叢間嬉戲。
在雪山上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守來遇見滇金絲猴的半小時。
由猴子引發的故事延續至今。2002年,奚志農攝制的《追尋滇金絲猴》在被譽為“綠色奧斯卡”的英國“自然銀幕電影節”上獲得“TVE獎”,是中國首次在該電影節獲獎的野生動物紀錄片。這一年,奚志農成立了民間環保組織“野性中國”;自2004年起每年都舉行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傳遞“影像保護自然”的理念。
為了感謝像肖林和鐘泰這樣的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幫助,奚志農在每一期訓練營都為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提供免費名額,“如果能讓更多的人用保護的眼光和意識去拍攝野生動物,特別是他們工作地的野生動物,這多么有意義?!?/p>
在“野性中國”成立的20年間,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從“關上門”到討論社區共建、公眾參與。影像成為保護區散播出去的信使,傳遞出鮮為人知的秘境之美,帶回世人的關注與向往,連接出一個開放、包容和尊重生命的國度。
自由的瞬間
2022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奚志農發起創立的蒼山自然影像博物館在大理正式落成。博物館是一棟掩映在青蔥樹木間的三層白色建筑,陳列了野性中國攝影大賽的優秀作品,這是野性中國在成立20周年之際,為慶?!渡锒鄻有怨s》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昆明召開而舉辦的比賽。
哺乳動物組的冠軍作品拍攝的是羌塘高原上的藏羚羊,海拔5200米無人區里的雪原和山峰構成水墨畫般的意境,兩只雄性藏羚羊在平靜的對峙中醞釀著一場爭奪繁衍權利的斗爭。鳥類組的冠軍攝于河灘上,兩只水雉幼鳥在水草中行走,朝陽下的露珠在鏡頭的虛焦后成了點點暖黃色的光斑。展出的作品中還拍有各種兩棲動物、昆蟲、水下動物和植物,呈現了一個常人難得一見的生物世界。
展覽的題詩名為《驚艷的對視》:“拍攝野生動物的人/得有羚羊的腿/老鷹的眼/猴子的臂/大象的重托/還有一顆大自然慈悲的心……”意指野生動物攝影的不易。
1839年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照相機后,動物形象很快出現在攝影作品中,但多為動物標本或人工飼養的動物。早先囿于技術原因,感光材料需要漫長的曝光時間,難以捕捉動態的影像,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往往遠離人煙,拍攝便跟探險和考察聯系在了一起,拍攝者還需具備豐富的野外經驗及專業的裝備。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很多動物圖鑒及影像記錄還是采用標本或人工干預的方式完成拍攝。1983年,奚志農在科教片《鳥兒的樂園》攝制組里做攝影助理,攝制組專門請了動物園的技師來負責抓鳥養鳥,拍攝時就用尼龍繩拴住鳥兒的腿放上枝頭。他們在中甸縣納帕海拍攝黑頸鶴,攝影師沒法拍到近景,便從中甸一中借來標本放在草甸上進行攝制。在中甸行車看到一大群白馬雞,攝制組還來不及拍攝,它們就跑走了,只好找來一只人工飼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