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海:天邊一只孤燕,穿云而去
他被寫進歌里,《老嬉皮》中這樣描述他,“百老匯街不懂游子的心情……New York City is just not my hometown……你只想吃口道地的炒河粉,走在異鄉午夜陌生的街道”;侄女張艾嘉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嬉皮士”;作家阿城讀《俠隱》,稱其有“貼骨到肉的質感”,著迷于他的風度;畫家陳丹青稱張北海為“紐約蛀蟲”,說自己看了張北海的文章才懂得紐約;導演姜文直接把《俠隱》搬上大銀幕,成為“北洋三部曲”的終結篇
責任編輯:周建平
張北海
美國紐約時間8月17日凌晨2點40分,北京時間當天下午2點40分,張北海逝世,享年86歲。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沒有太多痛苦,安靜離世,”侄女張艾嘉對世紀文景的編輯說,自己有幸在叔叔離世前告訴了他,“好好休息吧,我們都很愛你?!?/p>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于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边@是他的官方簡介。他著有《俠隱》、《一瓢紐約》等,但坦言自己對文學不是一種太認真的心態,寫作隨緣,“如果太認真,那就麻煩了,每天就背一個大包袱?!?/p>
他被寫進歌里,《老嬉皮》中這樣描述他,“百老匯街不懂游子的心情……New York City is just not my hometown……你只想吃口道地的炒河粉,走在異鄉午夜陌生的街道”;侄女張艾嘉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嬉皮士”;作家阿城讀《俠隱》,稱其有“貼骨到肉的質感”,著迷于他的風度;畫家陳丹青稱張北海為“紐約蛀蟲”,說自己看了張北海的文章才懂得紐約;導演姜文直接把《俠隱》搬上大銀幕,成為“北洋三部曲”的終結篇。
在他的小說《俠隱》中,藍藍問李天然,“人生難道就是這樣,相聚一場,歡歡樂樂,然后曲終人散?”李天然回答,“人生就是這么一回事?!边@也是張北海的回答,回顧半生飄蕩,從來飲酒樂甚,他在《人物》雜志的自述中說,“你問我的人生觀是怎樣的,就是這句話?!薄秱b隱》的最后一句是,“天邊一只孤燕,穿云而去”,紅塵路遠,張北海此刻亦如此道別。
張北海的客廳
頭戴棒球帽,身著牛仔褲,腳踩匡威鞋,即便已過杖朝之年,張北海仍不改這標志性穿著。在牛仔褲里,他會放一塊舊式懷表,不戴手表,也不學西方人“用個vest(背心、馬甲)掛著”,就放褲兜里。人生的第一塊表,是一個銀質歐米茄懷表,是出生那會兒馮玉祥送給他父親的,“他跟我父親說,你這么大年紀居然還生了個兒子!”
張北海1936年生于北平,抗日戰爭爆發后全家避居重慶,戰后返回北平。13歲時他隨家人從北京遷往中國臺灣,后自臺灣師范大學英文系畢業,1962年赴洛杉磯深造比較文學,1972年因任職聯合國遷往紐約,定居至今。就是在到紐約的那年,36歲的他開始了對城市的觀察和寫作。
1947年,北京美國學校,前排右三為張北海
1970年代起,張北海的客廳是那個年代中國前往紐約的文化人的中轉站,關錦鵬曾帶著張曼玉等“三個女人”住在他家,拍攝電影《人在紐約》;阿城、王安憶、羅大佑、李宗盛等也都是他的座上賓。作家阿城評價:“我在張北海的文字中,總能發現自己思維中的空白點。這就是張北海的風度,我迷張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風度?!?/p>
周游各國之后,哪里是精神故鄉,“我想大概都沒有了,有的話就是紐約?!睆埍焙T诮邮堋赌戏饺宋镏芸凡稍L時評價這座城市:第一,它容忍;第二,它是世界很多地方的中心,不講商業和廣告,光是戲劇、舞蹈、電影、百老匯……什么玩意兒都在那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