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桿率及其“創新”——冬日圍爐話海嘯﹙三﹚
記者問他為什么要搶銀行,薩頓回答,“因為錢在那里!”錢的確在華爾街。不但美國人的錢,全世界的錢,包括中國打工妹們辛勞積累的錢,都在那里。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局內局外 身后身先
金融產品交易的合約總額有530萬億美元之多,它們所賴以發起的擔保品——物理的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恐怕不過2.7萬億。其間的關系就像一組“俄羅斯套娃”,實際的核心是個小小的娃娃,卻吹出層層的泡沫,每一層都被數了一遍錢,刮掉一層利潤,再讓下一層投資者接手,在“博傻”中,最外的大套娃,竟然胖了200倍!“金融創新”和以往的監管有什么關系?它們所積累的風險非得失控后才能為人們所認識?
在這次金融危機發作的前夜,眾多的學者、智者、權威還在一力堅挺,稱頌市場的偉大無誤;顯然,在貪婪和愚蠢之外,災禍一定還有更主要的因素。人們怎么會自作孽到如此地步,非到跌入深淵不能止步?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有一個銀行大盜維力·薩頓,搶劫銀行屢屢得手并一再越獄成功。最令其名垂青史的,是他的一句話——當記者問他為什么要搶銀行,他回答,“因為錢在那里!”你要是想知道“為什么金融界這次捅了大漏子”,諾獎獲得者的解釋都未必令你滿意。薩頓式的直截了當可能更富于啟示,錢的確在華爾街。不但美國人的錢,全世界的錢,包括中國打工妹們辛勞積累的錢,都在那里。
金融這個行當,美國最具有競爭優勢,幾乎所有的金融創新都來自美國,舉世罕有其匹。有幾個數字,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2006年金融服務業的產值占了美國GDP的幾乎四分之一,利潤則占美國所有企業利潤總額的44%(美國制造業的利潤僅為10%左右);美國人的金融債務在1980年為GDP的21%,到 2007年則是 GDP的116%。
難怪每當有人提出疑問,要求檢討美國金融創新的風險效應,風險到底是在積累還是被調解對沖掉了,就遭封殺。格林斯潘有句評斷經常被人引用—&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