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過年回家記錄】打工村:這里的世界是平的
金融危機下返鄉的年輕人讓這個冬日的村莊變得焦躁。想走,卻不知道去哪里。留,又不會也不想學耕田犁地,要不就要和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搶工作。
責任編輯:鄧瑾
金融海嘯下的中國中西部
這一次,我們收起行囊,不是奔向異地,而是回家。這一次,我們以記者的眼光,打量著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打量著金融海嘯下中國中西部那些平靜的小村莊,小鄉鎮,小城市。
在那些經濟融入了全球化鏈條的地方,這個冬天有點冷。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區,金融海嘯的沖擊波似乎并未到來。
我們深信,在這些閃光燈照耀不到的地方上演的,是或多或少被忽略乃至被遺忘的另一種真實,另一種歷史。沒有這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圖景,或者說現代化進程關鍵節點中的中國圖景,注定殘缺。
江西高安市建山鎮塘下村
金融危機下返鄉的年輕人讓這個冬日的村莊變得焦躁。想走,卻不知道去哪里。留,又不會也不想學耕田犁地,要不就要和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搶工作。但不管怎樣,多年走南闖北的打工生涯重塑了鄉村整整一代人,他們將給古老鄉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態帶來巨大的沖擊
80后:“我一定會出去”
這個春節,那些返鄉的80后中,有很多人變得焦躁不安。
這群揣著山寨版蘋果手機,頭頂莫西干和朋克“雜交”風格的發型,會用粵語進行交流的年輕人,在離牛年還有很長日子時便從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工廠里提前返鄉,一下子回到了坑坑洼洼的鄉間小路——勞動力輸出大省江西的勞動力輸出大縣高安市建山鎮的各個村莊。
面對每年都沒有什么變化、貧苦依舊的村子,他們迷茫,憂愁,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